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不論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想讓自己快樂!或許飲酒作樂,或許累積財富,或許樂善佈施,或許追求權位;不過,這些作法就能保證你的快樂嗎?其實,在追尋快樂的過程中,你所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人性,它包括了不知足、愛與人比較,以及只著眼細微缺憾的心態。
如果,你願意和自己的天性打上一仗,設法戰勝貪婪的天性,了解快樂的真諦,致力追求比快樂更重要的價值,學會接納自己的弱點,懂得找出各種情況的正面意義,追尋快樂的過程將不再艱辛。
作者序 「快樂」 其實不簡單
第一部 提要
1 快樂是一種道德責任
2 快樂需要下工夫
3 心志扮演要角
4 「快樂」沒有最佳定義
5 生命必有失落
第二部 人為什麼不快樂?
6 人性本貪
7 和他人較勁
8 自我憧憬
9 缺憾症候群
10 視成功等於快樂
11 把享樂當作快樂
12 躲避苦難
13 預期一切理所當然
14 家人的牽絆
15 世間他人的痛苦
16 尋找無條件的愛
17 把自己看成受害者
18 兩性大不同
19 基因及生化作用
第三部 如何才能快樂?
20 追尋意義和目的
21 比快樂更重要的價值
22 培養生命哲學
23 找出正面意義
24 承受壓力
25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26 接受性格中的黑暗面
27 勇敢表達性格的黑暗面
28 多多行善
29 練習自制
30 遠離孤單
31 心理治療和宗教
後記 適度的熱情
自序 「快樂」其實不簡單
我從未料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寫一本關於快樂的書。 雖然我一輩子都致力於寫作和演說,不過直到十年前,我都未曾以書寫或演講的方式,闡述和「快樂」相關的主題。我和其他人一樣,耗費許多時間反覆思考「快樂」這個問題;不過,我卻把演說、寫作和電台脫口秀節目的重點都放在人性善惡、神學、當代議題和兩性關係等議題。
為什麼我會輕忽「快樂」呢?因為我認為,其他議題比較嚴肅,較值得我花時間去談。儘管我希望自己快樂,世上每個人也都希望自己快樂,但我總認為,快樂是個不足為道的主題。不過,我對道德問題的重視,以及我的宗教背景,讓我先入為主地以為,關心「快樂」是一種比較膚淺的興趣,關心善惡問題的人不該花太多時間來討論「快樂」;而且,我所讀到關於「快樂」的文章,不是太盲目樂觀,就是了無新意。
過去我對「快樂」的這些想法真是大錯特錯。關心「快樂」其實一點也不自私,也不膚淺;它是個和「善惡」一樣深沈、寶貴的主題。人類渴求快樂,也的確有渴求的權利。「快樂」一點也不是個自私、無足輕重的標的;它是人類最特出的特色之一。
人是一種會「希望」的動物;總是希望趨吉避凶、飽足安樂。在任何情況下,這都是人所特有、活著的目標之一。 至於我最後是如何茅塞頓開、領悟「快樂」的重要性,並經常以它為題寫書、演說呢?讀者可能會對這段歷程很有興趣。
普世皆同的欲求
十年前的某天,我應一位加大洛杉磯分校(UCLA)的牧師之邀,向學生發表演說。牧師告訴我,因為我在洛杉磯電台主持的脫口秀節目做得有聲有色,我在學生中還具有相當知名度,他預測當天會有許多加大學生前來聽講。
「你要我講關於宗教的主題,對吧?」我說。他是位牧師,而宗教也是我經常演說的主題之一。 「哦,不是,」牧師答道:「講宗教包準你沒有聽眾。我希望你講一些輕鬆的主題。」 「像什麼?」我問。 「像……快樂。」 「快樂可不是個輕鬆的主題!」我抗議道。當時我的第一段婚姻才剛破裂。「快樂是個嚴肅的問題。」 「快樂是個很棒的題材。」他說。
就這樣,我開始了探索「快樂」的旅程。為了牧師給我的這個題材,稍後我花了十年的光陰思考鑽研,幾乎每場演說都和它有關,最後還寫成這本書。
我花了很多心力準備加大那場演說,因為那時我相信,這輩子我不會再有什麼機會講述關於「快樂」的主題,而且,我還把它錄下來,心想,如果演說成功,我要把它列進我的有聲書名單,這樣我的讀者也可以選購。
事情就這樣成了。那場演說頗受加大學生歡迎,讓我覺得欣慰。稍後我把演說錄音添錄到有聲書名單上,很快它就成了我最暢銷的有聲書,紐約一家電台還在節目中,把它從頭到尾完整播放。《紅書雜誌》(Redbook Magazine)一位編輯聽到這場廣播,便邀我寫一篇關於快樂的文章。
《讀者文摘》稍後也節錄這篇《紅書雜誌》上的文章,把它翻譯成多國語言,轉載於國際版《讀者文摘》。接著,書約如雪片般飛來,從全美各地、甚至海外的演說邀約也不斷湧進。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在一個猶太神學院開了兩堂關於「快樂」的課,對全美各地企業團體講述「快樂」,也在全球五大洲發表關於「快樂」的演講。
說這些不是要吹噓我的本事,而是希望向讀者們解釋,為什麼像我這樣原本只關心其他問題的人,最後會花十年的工夫演說、甚至著書來探討快樂。雖然我還是關心善惡、神學、兩性等主題,不過,一旦發覺和「快樂」相關的種種議題對人的生活品質有極大貢獻,寫一本關於快樂的書立即變成我道德上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在其他國家的演說經驗,對我著手寫這本書有很大的幫助。這些經驗讓我確信:儘管各文化內涵相差了十萬八千里,但追求快樂卻是普世皆同的欲求。在不同的文化,阻撓快樂的障礙也幾乎大同小異。 解釋完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後,接下來我還要做另外一些聲明。
克服生命挑戰
首先,本書不敢奢望每個讀完它的人都會變得很快樂。那種企圖其實有點荒謬,想達到快樂的境界必須先知道方法,具備某些知識(或智慧),還要搭配努力和自律,才能把方法付諸行動。
本書提供了一些見解,希望幫讀者把理論和實踐合而為一;不過,它還是無法強迫讀者接受、或履行那些知識和方法。
第二,本書不敢奢望每位讀者都能「同等」快樂。就像有些人的鋼琴會彈得比另外一些人好一樣,某些人就是會活得比其他人愉快些。但經過高人指點和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後,我們的琴藝總是會更精進;同樣道理,經過指點和自己刻苦努力後,我們也應該會過得比現在更快樂。
第三,本書所言不是達到快樂的絕對、獨一無二的途徑。要過一個快樂的生活有很多方法,本書並不是唯一途徑。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你讀完本書,卻發現對自己毫無幫助,那我倒會覺得詫異。 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是不同的個體,要想得知像「快樂」這樣私密的主題是如何被所有讀者吸收接納,好像不太可能。所以我在撰寫階段,把文稿分別拿給很多不同的人看,從他們每一位都獲得極寶貴的意見。
我要特別感謝約瑟夫.特魯希金(Joseph Telushkin)和本書編輯陶德.席維斯坦(Todd Silverstein),他是位能幹、敬業的編輯,他們兩人曾為本書逐頁寫下中肯的評語。另外,我也要感謝艾倫.艾斯金(Allen Estrin)不厭其煩聽我逐頁唸完本書,他們對這本書的順利誕生功不可沒。
還有史帝芬.馬門醫師(Stephen Marmer)、柴克萊.施瑞爾(Zachary Schreier),以及羅瑞.紀米特(Laurie Zimmet),他們特地撥冗讀過本書文稿,並提供寶貴意見。 我的妻子法蘭必須忍受我長期對「快樂」的鑽研思考。
她曾多次到場旁聽我的演說,包括有一次在南美洲連續四晚的演講(用很慢的英語),還仔細讀過本書,給我意見。她和我們的三個孩子,安雅、大衛和艾倫,都已經是比以前更快樂的人——這要歸功於我終於將本書脫稿。如法蘭所言,要寫一本關於「快樂」的書,實在是件嚴肅的志業。
如果本書僅能幫助一位讀者克服生命中的挑戰,成為一個更快樂、更好的人,那一切辛苦就值得了。不過,我更大的心願是,有更多人能受到影響。
1999/11/30
BBP09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625-7
218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