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為什麼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什麼投資散戶常被法人佔便宜?為什麼產地菜價慘跌,市場菜價仍舊不動如山?

少了經濟學的基礎訓練,
我們不會是個好的消費者,
因為不知如何在眾多商品中下明確判斷;
我們稱不上是好的投資者,
因為不知哪個投資項目對自己有利;
我們也不是一個好公民,
因為無從分辨政治家的各種承諾的真假與好壞;
同時,我們算不上是稱職的工作者,
因為不明白如何選擇行業與職業;
我們同樣難以參與全球經濟,
因為不知如何在知識爆炸的環境中,
篩選對自己最有用和最重要的知識,
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
我們想要獨立做主,就沒有權利做一個經濟文盲!

本書將由15位台灣本土超級教授,帶你深入觀察各種生活現象,解讀背後的經濟問題。

推薦序 飛入尋常百姓家  管中閔院士
編者序 為什麼我們要編一本生活經濟學  李 誠教授
第1章 生活經濟學與你 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高希均教授
第2章 經濟學與你 啟開經濟學大門的鑰匙  于宗先院士
第3章 貨幣銀行學與你 物價、匯率、利率與中央銀行  李紀珠立法委員
第4章 財政學與你 我為什麼要繳稅?  曾巨威教授
第5章 國際貿易與你 經濟全球化  劉碧珍教授
第6章 國際經濟與你 全球金融的最後融資者—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是什麼樣的機構  温英幹教授
第7章 解除管制與你 公營企業一定要民營化嗎?  施俊吉教授
第8章 農業經濟學與你 農業需要保護嗎?  陸 雲教授
第9章 醫療經濟學與你 健保如何為全民醫療把關?  羅紀琼教授
第10章 環境經濟學與你 低碳變黃金  梁啟源教授
第11章 勞工經濟學與你 基本工資:愛窮人,害窮人  李 誠教授
第12章 兩岸經貿與你 為什麼要三通?  林祖嘉教授
第13章 投資學與你 股票上沖下洗 周行一院長
第14章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與你 儒家思想有反商情節嗎?  林滿紅教授
第15章 經濟學家與你 經濟學家應有的資歷與訓練  梁國源院長

飛入尋常百姓家

管中閔

現代人的生活千變萬化,卻都離不開經濟二字。二十多年來,政治與意識型態的對抗逐漸在各地退卻,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經濟競爭或經濟合作。而隨著通訊和網路的快速發展,經濟活動本身出現了許多的新形式,整個社會也呈現了許多新風貌。面對這些嶄新的發展,許多人於是對經濟知識特別渴求。

想掌握經濟知識,一種簡便的方法是學習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坊間經濟學教科書汗牛充棟,雖然各有勝場,但又萬變不離其宗:將經濟學區分為個體微觀與總體宏觀兩大部分,再分別加以鋪陳。對於前者,不外乎討論市場供需,消費選擇,生產理論,與各種不同的市場結構行為。而對於後者,則介紹各種總體經濟指標,整體社會中所得,消費和投資之間的相互關係,政府收支與貨幣銀行體系等。這樣子的教科書,體系井然,望之也儼然。

即使學了經濟學原理,許多人依然對生活中的經濟問題感到困惑。他不太理解,為什麼當台灣經濟以每年百分之四或五的速度在成長,他的薪水卻多年來始終文風不動?他雖然從教科書中學到市場自由化的好處,但他也發現台灣在金融自由化多年之後,卻有好幾家銀行被掏空,留下了一堆爛賬給社會來收拾。他更不確定,當台灣市場對國際更加開放後,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經濟學若只是由許多術語、定義、公式與模型所建構出來的知識,它就彷彿成為貴族的語言,優雅而晦澀,但與市井生活極度疏離,也因此無法回答一般人的疑惑。然而這種人為的距離完全沒有必要存在。經濟知識起源於對經濟現象的觀察,以及對經濟行為的剖析,所以它本就來自生活,根本就不應脫離生活。

消弭經濟知識與現實生活的隔閡,當然是經濟學者的工作。李誠教授是國內知名的經濟學者,在多年的教學與研究生涯中,他早就注意到經濟知識與生活脫節的現象,也一直有意藉由編寫一部以生活為本的經濟學書籍來改變此一現象。經過他的倡議,許多國內學者紛紛響應,於是分頭執筆,終於產生了這本《生活經濟學》。

本書從著名的觀念──「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開始,以不同於一般經濟學書籍的方式,透過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許多事情,如繳稅、工資、健保、環保、物價、菜價、股價等議題,簡短而淺顯的說明了經濟學中許多主要概念與經濟體系運行的方式。書中也著重說明當前諸多經濟現象背後的經濟思維,如全球化、民營化以及三通的問題。更特別的是,書中還分析了儒家思想是否反商,並且討論了經濟學家應有的訓練。

從內容與結構上來看,這是一本和多數經濟學教科書大不相同的經濟入門書。此書沒有嚇人的公式與數學推導,而將經濟觀念的討論緊扣在生活議題之上;內容既與生活相關,自然淺顯易懂。初學者只要敞開心胸面對這本書,將會發現書中自有生機逸趣,令人受益不盡,回味無窮。

經濟生活,生活經濟,兩者本應水乳交融,無分彼此。如今藉由這本書,我們看見曾經被視作王謝堂前燕的經濟學,終於有機會飛入尋常百姓的生活。那麼,理解經濟知識,讓經濟知識與現實生活連結,正好從此出發。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摘自《生活經濟學》推薦序


我們為什麼要編一本生活經濟學

本書編者 李誠

在任何一個民主國家中,經濟學是人民必具的公民常識,因為沒有經濟學的基本訓練,人民不知道如何從各種不同的消費品中做一個理智的選擇,因而不是一個好消費者;他也不知道從事個人的理財,不知道在不同的投資項目中做一個最有利的選擇,因而不是一個好的投資者;他不是一個好儲蓄者,因為他不知道在眾多的儲蓄工具中,選擇那一種類的儲蓄對他最為有利;他不是一個好公民,因為他無從分析政治家在競選期間的各種政治承諾的真假與好壞,無法進行最理智的投票,選舉最佳政府首長;他不是一個好的就業者,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去選擇行業與職業;他也不可能是全球經濟的參與者,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選擇對自己最有用與最重要的知識,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簡言之,他不可能是民主國家中的好公民。

經濟學雖然是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的基礎,但很不幸的是,台灣有非常多的人對經濟學很畏懼,總是覺得經濟學莫測高深,非常困惑,非常難以理解,永遠沒有確定的答案。換言之,台灣的經濟學教育出了問題,我們的大學不是在教人喜歡經濟學,而是在教人怕經濟學。在國外,特別是在美國的大學,他們大都設有經濟學教學研究中心,這些中心的主要工作在撰寫適用於小學、中學及一般民眾的經濟學教材,研究經濟學教學方法,努力普及經濟學的知識。記得我在美國時,我的小孩在那裡念小二,當他的老師知道我是經濟學教授時,便邀請我到他們的課堂上去講經濟學,我當時完全不知道如何去處理,於是向學校的經濟學教學中心請教,借了他們的教材,自己設計了一套遊戲,對小二學生講解失業問題,使這些小二學生能從遊戲中體驗出失業的意義,當他們的父母失業時,他們的家庭與社區會受那些影響。換言之,美國小二的學生便有機會接觸經濟學。

但是,在台灣的各大學校並沒有此種經濟教育或經濟教學研究中心的設立,沒有人去關心國民對經濟學知識缺乏的後果,也沒有特別針對大專院校非主修經濟、非商管學院學生的需求編寫經濟學教科書,以致非商管學院的大學生對經濟學敬而遠之。

有鑑於此,我們特別邀請了14位經濟學界中不同領域和一位歷史學家,而且是他們領域中最資深的學者,來為非主修經濟與商管學院的大專學生及一般民眾,撰寫一本深入淺出、可讀性高的經濟學入門書,為他們介紹什麼是經濟學?經濟學包括那些領域?每一領域所涉及與分析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他們日常生活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希望透過此書引起大專學生與一般民眾對經濟學的興趣,因而取得一些基本經濟知識與分析工具,以便他們能扮演好一個消費者、儲蓄者、投資者、公民、就業者與全球經濟的參與者的角色。我們也希望本書能引起其他經濟學者的興趣,為中、小學的學生及一般民眾撰寫一些適合他們的教材,普及台灣人民所需要的經濟知識,打好台灣民主社會的基礎。

我們在此除了要謝謝本書各位作者在百忙中犧牲撰寫學術論文的寶貴時間來撰寫本書,使用淺顯的文字與例子來說明什麼是經濟學,也謝謝天下文化總裁高希均教授對本書撰寫與出版的鼓勵,中研院經濟所管中閔院士為本書撰寫推薦序文。另外,天下文化出版社財經系列主編林宜諄、責任編輯胡純禎的認真編輯工作,提升本書的可讀性,以及知經院助理張淑嘉小姐的聯絡與協調工作,也一併致謝,沒有上列人士的大力幫助,本書是不可能面世。


高希均 作者

高希均,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南京出生,江南度過童年,1949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業大學(原為台北商職)、中興大學(原為省立台中農學院)與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碩士)畢業,並獲三校傑出校友獎。

1964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後,即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逾三十年,先後獲得美國傑出教育家獎、傑出教授獎、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傑出校友獎等。

1980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

曾任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行政院政務顧問。2002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特別貢獻獎;2013年後先後獲亞洲大學、中興大學(2014)、台北商業大學(2020)名譽管理學博士;2016年獲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曾三次獲金鼎獎。中文著作在台北出版三十餘種,大陸出版九種。


于宗先 作者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所長,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曾任台大經濟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並兼任中央政府經濟、教育、統計、研考、能源、金融等部門顧問、諮詢委員及理事。

專書有《台灣泡沫經濟》等有關台灣與大陸經濟發展專書17種,時論集有《突破經濟觀念中的繭》等7種,主編中英文經濟專書30餘種,發表學術性中英文論文170多篇。


李紀珠 作者

現任立法委員,並擔任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所專任教授及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專攻金融及經濟領域;曾受邀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及史丹福大學經濟系訪問學者、大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客座教授;亦曾任行政院青輔會主任委員、大陸委員會委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組副召集人、合作金庫銀行常駐監察人、中華民國哈佛校友會副會長及十大傑出青年協會副會長等。

李教授曾獲多項榮譽,政治大學傑出研究教授獎、年度最佳論文獎、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獎、美國艾森豪獎、美國傅爾布萊特獎、李國鼎獎章、行政院一等功蹟獎章等,並被天下雜誌、澄社及立委選舉推薦連線(三十餘團體組成)評選為立院表現優良立委,並做專題報導。


曾巨威 作者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經濟博士,目前擔任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主要專長與興趣為產業、財政、租稅與預算等領域。除教學與研究之外,作者亦曾參與政府多項重要的改革會議,例如第二次稅制改革委員會、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財政改革委員會以及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等。作者同時亦擔任工商時報主筆多年,甚為關切國家財經政策與租稅改革議題,並堅持以專業客觀的學術精神臧否時事,為社會的改革進步提供一份心力。

 


劉碧珍 作者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國際貿易。曾任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與史丹佛大學訪問學人,現任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暨研究所教授。過去的研究興趣主要以策略性貿易政策、對外貿易、對外投資以及「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等相關議題為主,理論與實證兼顧;近幾年雖仍持續這些議題的探討,但逐漸轉向與中國大陸以及台商相關的對外貿易與投資問題的研究上。學術著作除在國內外期刊與國際專書發表外,也撰寫與台灣經濟現況息息相關之經濟部與經建會等部會研究計畫報告,且出版《國際貿易導論》與《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等書。


溫英幹 作者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學士及及經濟研究所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博士。擁有美國特許財金分析師(CFA)及中華民國證券分析師資格。在聯合國附屬的世界銀行擔任經濟專家,服務二十幾年後退休(1974-1998),之間曾在其經濟發展學院任教及年金管理局擔任資深經濟專家;2003-2004自國立東華大學休假期間曾擔任世界銀行訪問學者。1996年起,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曾任該校大陸研究所所長,經濟學系主任兼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並於2005年1月起兼職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第十七屆理事。


施俊吉 作者

施俊吉,1955年生於基隆,台大經濟學博士,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於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八十餘篇論文,研究主題跨產業經濟學、電信經濟、管制經濟、公平交易法、金融政策,以及廣電政策等領域;近五年發表於報章之財經評論逾二百篇。施俊吉曾於威權統治時代擔任澄社秘書長,生平兩度出任公職,曾任行政院公平會委員(1998-2001),以及行政院金管會主任委員(2006-2007)。在教學方面,以前是中央大學產經所的教授兼所長,現於台大經研所講授網路經濟學與管制經濟學等課程。


陸雲 作者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台灣農業與資源經濟學會理事長。

曾任台大農經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

講授制度與組織經濟學、中國大陸農業經濟問題專題討論、對外投資與國際農企業、農業發展等課程。
 


羅紀琼 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學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經濟系碩士、博士

曾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全民健康保險規劃小組顧問、國民年金工作小組委員、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規劃小組財務組召集人、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小組財務組組長、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執行秘書、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委員、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第一組主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經濟研究所助教。

現任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秘書組主任、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精算小組委員兼召集人、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爭議審議委員會委員、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委員等職。

研究領域涵蓋社會保險、醫療經濟及醫療服務。編有《健康保險制度:日、德、法、荷的經驗與啟示》及《台灣外籍勞工研究》。著有《專業奇蹟vs.民眾迷思—全民健康保險規畫紀實》,及相關學術論文百餘篇。


梁啟源 作者

台灣彰化縣人,一九四六年生。台大經濟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現任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自一九七七年任職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迄今,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及第一組主任。專長為能源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產力分析及一般均衡模型。至二○○三為止,共計出版學術論文及專書共一百八十餘篇。近年發表在《World Economy》及《Economic Modeling》的生產力研究,對Krugman(1994)、Lau(1994)及Young(1994)所謂「亞洲經濟奇蹟的神話」提出有力反證。 於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五年間,首先提出能源使用社會成本概念,建議石油稅及空氣污染防制費的課徵,亦曾協助建立國內油價公式及修訂能源政策,並完成台灣能源經濟動態行,為政府能源、環保及經建政策之參考。此外,一九八○年後,亦常針對政府總體經濟政策提出建言,主張降低偏高的銀行存款準備率及利率。


李誠 作者

美國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兼副校長。1970∼1992年任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

李教授曾擔任台大、政大客座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國際工業關係協會常務理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主要研究領域是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勞資關係、知識經濟與經濟發展。主要著作除英文學術期刊論文數十篇外,編有下列重要書籍:《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從充分就業到優質就業》、《險渡金融海嘯》及《後ECFA時代台灣的經濟政策》。


林祖嘉 作者

大同工學院學士、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碩士、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經濟學博士。曾任政大經濟系系主任、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長、《工商時報》主筆、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荷蘭萊頓大學交換教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發會主任委員及行政院政務委員,現任政大經濟系教授及《經濟日報》主筆。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住宅經濟、勞動經濟與兩岸經貿。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國內外知名期刊。出版的專書有與高希均敎授等合著的《台灣突破-兩岸經貿追蹤》、《台商經驗-投資大陸的現場報導》,與方博亮教授合著的《管理經濟學》,個人著作有《兩岸經貿與大陸經濟》、《重回經濟高點:兩岸經貿與台灣未來》及《前進東亞,經貿全球:ECFA與台灣產業前景》等書。


周行一 作者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編輯委員會召集人、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副院長、財務管理系所主任、商學院投資人研究中心主任、亞洲財務學會理事及副理事長、財務金融學刊總編輯。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赴美留學獲得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及商學博士學位,在美國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大學任教三年後歸國服務,2018年榮獲韓國成均館大學名譽教育學博士學位。 

著有《Life理財學》、《不理財也發財!?我的幸福理財書》、《經濟學的新世界》、《公司管控》、《投資學的世界》等書,常於報章雜誌發表專論,公開演講,並為公私立機構之諮詢、公益董事、獨立董事。


林滿紅 作者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及師大歷史學系教授。曾任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專攻台灣史、清史、東亞經濟史及政治經濟思想史。著有《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灣海峽兩岸經濟交流史》(日文版)、《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1856,以及中英日韓文學術論文約70篇。編纂《台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State and Economy in Republican China: A Handbook for Scholars、稻鄉出版社1895系列,其中多本與近百年臺灣國際政治經濟史有關。

Website:http://www.mh.sinica.edu.tw


梁國源 作者

杜克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現職為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及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為寶來金融集團的智庫,研究範圍涵蓋台灣及全球總體經濟、利率、匯率及主要商品價格。2004年任職寶來金融集團前,梁教授主要從事學術研究的工作。其中,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與經濟學系系主任。其後,梁教授轉任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梁教授亦曾擔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梁教授於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預測、景氣循環、計量經濟及總體經濟研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tatistics、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Journal of Forecasting、Journal of Quantitative Economics等國際學術期刊。此外,梁教授的研究觀點亦常被《工商時報》、《經濟日報》及中央社等台灣媒體所引用。


2008/01/09

BCB37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789862160565

338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