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商場上瞬息萬變、詭譎莫測,學位並非是護身符,隨機應變才能掌握契機、脫穎而出。
企業家麥考梅克從未在哈佛商學院上課,但是他的創業傳奇成為哈佛研究的案例之一。
在本書中,他將告訴您如何激發潛能、培養觀察力及應變能力,使您在協商、決策或經營企業時更加從容不迫、靈活自如。
前 言 學位文憑不如隨機應變
第一部 人際關係
第一章 察顏觀色
第二章 製造好印象
第三章 機會在哪裏?
第四章 力爭上游
第二部 推銷與談判
第五章 別怕閉門羹
第六章 巧時機,妙安排
第七章 沈默是金
第八章 培養市場能力
第九章 謀略乃成功之鑰
第十章 談判要訣
第三部 經營企業
第十一章 收拾包袱打天下
第十二章 制度的迷思
第十三章 時間萬歲!
第十四章 企業家獨享
後 記 商場上的心靈競賽
前言 學位文憑不如隨機應變
馬克.麥考梅克
當年我就讀耶魯大學法學院(Yale Law School)時,聽說就商學教育的觀點而言,法律學位與企管碩士(MBA,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同樣有價值。後來我到哈佛大學及其他幾所大學的商學院發表多次演講後,我開始相信這種說法是對的。不過在現實社會裡,法律學位及企管碩士都各有一定的限制。想進入商業界,企管碩士(或法學碩士)學位是很值得追求的晉身階;但就管理教育而言,企管碩士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最多只能學到一些基礎性的知識;如果因身為止管碩士而感到驕傲,實在是一種天真的想法。
每位學生能從商學院學到的最好的一課,就是警覺到商業上各種實務不是學校所能教給你的。這些實務問題大部份都必須透過自我學習方能體會;不過如果能先了解別人的學習經驗,將能縮短自己的學習過程,學得更輕鬆,而且也少經歷些痛苦。
一九六○年代初期,我以不到五百美元的資金創立了一家公司,而後竟帶動了一項新行業的興起──這就是「體育活動管理及行銷業」。如今這家公司已擴張成為「國際管理顧問公司」(IMC,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Group),辦事處遍及全世界,而每年的營業額也高達數億美元。
IMG經驗豐富
我想與其提我自己的名字,倒不如說我就是那位使「帕瑪(Arnold Palmer,美國高爾夫球名將)賺進千萬美元的人」來得響亮。事實上帕瑪的千萬美元完全是他自己賺來的,但我想帕瑪將會承認我功不可沒。
與著名的體育界人士接觸,一直是我們主要的工作,像是基利(Jean-Cloude Killy,美國滑雪明星)、史都華(Jackie Stewart,世界賽車名將),華克(Herschel Walker,美國美式足球名將)、柏格(Bjorn Borg,世界網球名將)、娜拉提諾娃(Martina Navratilova,世界職業女子網球頂尖高手)、艾芙特(Chris Evert Lloyd,女子職業網球排名第二位)及其他五百多位傑出運動員都是我們的客戶,但這只是我個人及整個公司的工作的一部分。
我們的電視部門經常在世界各地製作千百小時的原版電視節目,並且代理溫布頓網球會(Wimbledon)、美式足球聯盟(NFL,National Football League)、美國網球暨高爾夫球協會(U.S. Tennis and Golf)、世界滑雪聯盟(World Ski Federation)、全美大學運動協會(NCAA,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e Association)及英國皇家古典高爾夫球俱樂部(Royal and Ancient Golf Club)的電視傳播權。
我們的行銷顧問部門受聘於全世界五十家以上的大公司,同時也為成千上百的企業高級主管提供個人的財務規畫及管理服務。我們另外還有三家時裝模特兒經紀公司。
同時,我們的業務範圍曾延伸到諾貝爾獎基金會(Nobel Foundation)、梵蒂岡教廷(Vatican)及英國天主教會(English Catholic Church);而且我們曾任一九八八年加拿大卡加立(Calgary)冬季奧運及韓國漢城夏季奧運會籌備委員會的電視製作顧問。
隨機應變的能力
過去三十多年來,大概各種類型的商業場合,各種不同的企業人物,我都已經遇見過了。我必須弄清楚那些超級運動明星的複雜個性,甚至對他們配偶、雙親、情人、鄰居及擁護者的喜好,也得有所了解。我曾經與國家元首、企業老闆、國際銀行家、小鄉鎮的地方官、官僚化的政府體育機構以及獨裁國家的統治者打交道,跟各種階層及不同形態的娛樂、傳播及休閒事業也都有來往。實際上,我曾與地球上各種不同的人種做過生意。
至於那些我未曾經歷過的事物,我也已經仔細觀察過。我們旗下各主要公司的分支機構遍布全世界,我曾經在無數位高級主管的辦公室中,親眼觀察到許多公司的實際運作情況,同時也了解到何以許多公司無法有效經營。我見過各式各樣令人信服的企業作風、文化及經營哲學被公司企業採用施行,我也注意到為什麼其中有許多永遠不會奏效。依據我的經驗及觀察,我將在這本書中提出一些參考意見,內容包括推銷、談判、創業、經營企業、管理部屬、掌握部屬個性,以及如何發起和完成一項工作等等。
不過在某些方面,上述的分類往往會引起誤解。因為事實上這本書要談「隨機應變」(street smarts)的能力,要教你如何激發潛能、運用觀察力及理解力。運用這些能力,即使可能是投機取巧、旁門左道,但絕對能讓你經由捷徑而達成目標。
擺脫傳統的束縛
你真的能夠將直覺反應運用到企業上嗎?或許並不完全能夠。透過本書,你將能體會到「隨機應變」的妙用。我在商場上用的策略,包括一些故意貶低自己的論調,或者是加油煽火的言辭等等,目的是讓我在心理上能勝人一籌,或者是幫助我脫穎而出。我原來只希望能藉此來影響自己,現在希望藉出書激起大家的興趣。這一套策略也正是「隨機應變」真正的涵意:一種能切合實際的人情世故。
無論是想完成一筆交易、要求提高價格、刺激行銷能力、進行商業談判、買進一家新公司或縮減一家舊公司的業務等,種種商業情況總離不開要與他人接觸。如果一位主管熟知人情世故,而且能了解如何運用,便絕對能夠取得優勢。
平心而論,哈佛學院所沒有教的,事實上也是他們所無法傳授的,便是如何去觀察他人,以及如何運用觀察所得,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這正是本書能夠教給你的:如何觀察他人、如何影響他人對你的看法,以及如何在任何可能的商業情況下運用這兩種技巧。
當然商業情況瞬息萬變。但只要有適當的時機──例如某種行為總是能夠激發某種特定的潛意識反應時,我便會進行觀察。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及觀察,我提出了一些能夠直接運用而且能獲得具體效果的技巧。
我所提出的許多建議都是反傳統的,這並非為了嘩眾取寵,而是因為我相信過分依賴傳統知識(老舊的構法及方法),是當今美國企業界最大的問題。經營一個企業,是一種不斷突破現有制度、向環境挑戰,並努力謀求生存的過程。人們在工作中經常遭遇到制度的束縛,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撰寫一本書來揭穿問題的真象,並尋求解決的途徑。
企業需要創新,需要不斷與周遭的環境接觸,考驗自己的競爭力,但商學院卻只教授一些從前的知識與經驗。這不僅無法擺脫傳統的思想,而且將會妨礙創新。我曾聽人說過,如果愛迪生(Thomas Edison)曾經進過商學院,我們現在可能只是用比較大的蠟燭來閱讀。
每天經營企業與管理他人所獲得的實務經驗,和學校教育之間有很大的差距。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那些存在的鴻溝。
理論與現實的差距
多年來,我曾雇用過多位來自哈佛及其他學校的企管碩士。事實上在我少不更事的時候,每當遇到情況,就產生一種直覺的反應:如果你遇到一樁難題,就去雇用一位企管碩士。當年我的公司業務不斷成長,而且開始經營一些本身不大有把握又缺乏專業知識的業務,我推斷就教育背景而言,企管碩士將是幫我們經營這些新業務的最佳人選。
結果我發現擁有企管碩士學位有時反而阻礙了掌握實務經驗的能力。有許多剛畢業的碩士,或許是因為天性比較單純,或許根本是學校教育下的受害者,他們缺乏從現實生活中學習的能力,無法適當地觀察他人或掌握情勢,而且還會產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錯誤觀念。
事實上在我所雇用的企管碩士中,有許多都能依據現實的情況來做自我調整。但是如果認為高學位或高智商必定等於「敏銳的商業眼光」,便往往在下判斷時發生相當嚴重的錯誤。我過去便曾做過這種不合理的假設。
多年以前,哈佛商學院曾在「新企業的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這門課程中,針對我的公司做了一次個案研究。當我到哈佛發表與這門課程有關的演講,以及後來到史丹福大學(Stanford)、杜克大學(Duke)及全國其他大學商學院演講時,我開始對學校教育的問題有了更深的了解。學生們即使在提出問題時,都企圖將學校中所學到的東西印證到各種實際的商業情況上。然後他們希望就像轉動霜淇淋機器的把柄一樣,立刻有適當的答案跑出來。但是顯然沒有任何人或任何問題能如此一成不變;如果勉強去拼湊,只會扭曲你對事實的正確認知。
有一個老故事,提到兩個二十五年沒見的同學在街上不期而遇。其中一人當年以全班第一名畢業,現在一家地方銀行擔任分行副理;另一位在校時成績平平,但是現在不但擁有自己的公司,而且家財萬貫。當那位副理請教這位富翁成功的祕訣時,這位富翁回答得十分簡單:「我用兩塊錢買進東西,然後用五塊錢賣出去。」他繼續說:「我實在很難想像你只加了三%的利潤能賺多少錢。」
我對於智慧或學位並沒有成見,但它們不能代替常識、對人的了解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我不敢確定哈佛商學院是否也認同此點;我只希望這本書能成為哈佛商學院每一位學生所必讀的一本書。
1997/05/15
BCB15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370-3
360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