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免疫療法是潛伏在當前醫學革命中的一股暗流,研究者企圖找出能在血液中引爆騷動的免疫因子,以對抗難纏的疾病。藉由啟動各種免疫細胞、細胞素分子之間錯綜複雜的交互作用和精準的反應時機,醫學界已開始嘗試將免疫學的原理,應用在癌症、AIDS、慢性病毒感染及其他疾病的治療上。
本書一開始出場的是免疫療法的先驅者—— 柯禮醫師,他所發明的癌症疫苗被視為癌症免疫療法的開端。藉此作者把焦點拉回世紀初的場景,追溯當時的醫師如何利用免疫系統內的「騷動」,發展出一系列引領風潮的新療法。
接下來,作者把掃描免疫學發展史的鏡頭,移向發現「干擾素」的五○年代,這拖引出一連串相關免疫因子的發現,例如「介白素-2」及當前最熱門的「介白素-12」。除此,在書中我們可細覽T細胞、抗體、腫瘤壞死因子、單株抗體等研究的精彩歷程。
身為科學記者的霍爾,奔走在實驗室與病房之間,為讀者獨家採訪報導各個傑出免疫學家的科學競賽,並透過生動、淺顯的解說,披露新療法從實驗階段到臨床應用的未知之旅。
《血液中的騷動》沒有人聲鼎沸的擾攘,也不是車馬喧闐的吵雜,它是免疫細胞與分子在血液中演奏的一闋美妙動人的交響樂章。作者以說故事的手法及絕妙的文字,把腫瘤免疫療法的研究與發展歷程做了詳盡的報導,一氣呵成、精彩緊湊。想一窺免疫學堂奧的讀者,都能信手攤開本書,輕鬆進入免疫學的世界。
序 幕 一個值得借鏡的故事
一九九六年八月我打算打電話給雷福,
結果卻在網路上發現他的訃聞。
第一樂章 偶然一現的奇蹟
第一章 可讚的膿
大自然常常留下線索,
讓我們去解開它最深的奧祕。
第二章 做得多就做得好
腫瘤免疫學家相信,如果免疫力能長期抗癌,
主要是細胞免疫的功勞。
第三章 悲涼之屋
那小說講的是一宗法律糾紛,
鬧到所有主角都過世了,紛爭猶懸而未決。
第四章 上上之策
對付骨癌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就是開刀切除病肢,
不過也有不少人主張用放射線治療。
第五章 柯禮現象
必須先了解免疫細胞及分子間的對話,
才能準確解釋柯禮發現的自然力量。
第二樂章 細胞素的守護者
第六章 尋找干擾素
在那靈光乍現的片刻,
真正的干擾實驗才算正式開始。
第七章 淋巴大雜燴
首先是嗜中性血球抵達現場,接著巨噬細胞、
天然殺手細胞、B細胞、T細胞陸續抵達。
第八章 干擾素基因選殖
「如果能從染色體分離出干擾素基因,
就能挖到別的方法挖不到的知識寶藏。」
第九章 我最出名的意外
他們無意中發現了能培養這種
珍貴免疫細胞的方法,真的是誤打誤撞。
第三樂章 邁上T細胞研究之路
第十章 從豬身上掏金的歲月
「豬一旦跑起來,四處溜竄,很能跑。
我們三個人圍捕……牠會讓你知道牠不高興。」
第十一章 T細胞狂熱份子
如果刺激T細胞到了某種程度,
好好侍候它們,就能殺死已經長出的腫瘤。
第十二章 試驗再試驗
實驗室試驗失敗,總可以改變方法重新再試;
如果是臨床試驗失敗,病人可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第十三章 開端已近尾聲?
老天!等了這麼多年,就是在等這樣的結果。
這是真的嗎?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
第十四章 基因療法
基因療法想要在人體試用,不只要有科學根據,
也要花不少功夫取信於社會大眾。
第四樂章 人體實驗見真章
第十五章 一加一等於十
就算腫瘤有規避的能力,免疫系統一旦認出了
兩三種抗原,攻擊火力將會大增。
第十六章 美麗的細胞
細胞啊,就像Swatch手錶一樣,
裡面構造相同,但各有各的外表。
第十七章 李維最愛的天竺鼠
把老鼠的B細胞和骨髓瘤細胞融合,
形成所謂的融合瘤,抗體就能不斷地生產。
第十八章 一則誤導的消息
這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免疫問題,
那就是什麼東西使腫瘤凋亡?
第十九章 下一個神奇藥彈
不論是介白素十二號或其他新奇的免疫療法,
如果療效真如期望,那真是一世紀來的大突破。
後記 許諾一個免疫的未來
後記 許諾一個免疫的未來
霍爾
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六日,距柯禮用混合細菌疫苗打進十六歲少年費根、首次在人體使用癌症疫苗之後近一百年,柯禮留下的成果又在科學界浴火重生,這一刻特別甜美。腫瘤免疫學界的頂尖學者歐德,在紐約一項研討會開幕時,提醒與會者:「當今許多免疫療法和一世紀前柯禮首創的方法大同小異。」
歐德向來都比很多同行更著迷於柯禮的研究,但顯出這句話分量的,是由於在座的當代免疫學專家都算是繼承了柯禮的成果。在座的有研究細胞素及腫瘤抗原的頂尖人物、基因療法和免疫細胞後天轉移的先驅、T細胞移植和抗體專家等等關鍵人物,他們的臨床研究讓這個起起落落的領域注入活力,重新出發。歐德把他們的研究都上溯到柯禮,可以說回答了許多人對柯氏疫苗始終揮之不去的疑問,雖然不是正面作答,意思卻很明白:沒錯,柯氏疫苗確實有效!
我們仍然不明白柯氏毒素如何作用,也不明白為何又時常不管用。然而過去半個世紀,尤其是遺傳工程問世之後,所累積的大量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證據,讓我們可以合理推論出柯禮的疫苗是怎麼作用的。我們今日不只可以用分子術語來分析柯禮粗糙的療法,也可以把目前很多免疫療法視作柯禮現象的延伸。
■說不出口的「痊癒」
雖然過去一世紀來,主張免疫療法的人士一再許諾,又一再令人失望,紀錄比政客還差,但如今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再次許諾前途有望。不過這一次的許諾,或許背景和以前不同,更合乎實際。
癌症研究最不敢輕易提起的,就是「痊癒」一詞,不過病人葛茲或許至少可以提供另一種長壽的祕訣(見第八章)。目前,好幾種在測試的免疫療法看來都很有希望,在有些病例中,至少可以把淋巴癌、惡性黑色素瘤、白血病轉變為慢性病,活得更長,毒性也不高。但這些方法沒有一個是「真正」能治癒癌症,然而二十世紀研究成果得到一項清晰的訊息,就像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梅達華在四分之一世紀之前所說的:「癌症不是單單一種疾病,也不能只靠一種方法就治癒。」梅達華也預測:「由目前的趨勢來看,治療癌症病人愈來愈像做研究,先由夠格的醫生從頭到腳為病人做仔細的生化、病理、免疫檢驗與評估,然後針對病人的狀況,用一套或好幾套方法治療。醫生要能衡量眼前的各種數據,舉凡腫瘤的位置、惡性的程度、病人本身的抵抗力,然後對症下藥。」
有人把利用免疫系統治病稱為「應用免疫學」。這種方式在過去一世紀中,進展都是小步前進,而不是一飛沖天。如果光看免疫學的基礎研究,那麼進步真是驚人;如果以病人的福祉來看,進步就要大打折扣。然而近年來的研究不同於以往,因為免疫療法已經改頭換面,成為以分子技術和知識為根基。雖然過去幾十年一點一滴多少有這種轉變,但一直到了重組DNA、單株抗體、T細胞選殖等問世後,免疫學家才真正超越了史隆爵士籠統稱呼的「血液騷動」。不過眼前還有重重難關,例如腫瘤很聰明,懂得躲避免疫系統。
如今,腫瘤免疫學這一行態度樂觀,而且已有穩固的分子知識為基礎。最令人滿懷希望的一點,可能是整門研究算得上才剛起步而已,有數不清的藥物組合正等著測試。如果免疫療法的歷史可為殷鑑,那麼在找出合適藥物組合的冗長過程中,必然會意外連連——當然免不了也會有不愉快的意外。正如梅達華所指,癌症依人而異,和遺傳、生活方式、經歷都很有關係,同樣的,對療法的反應也因各人的免疫系統而有所不同。
■讓譬喻更真實
醫生和通俗科學作家常用軍事用語的口氣,來形容免疫系統,例如說殺手T細胞、天然殺手細胞會攻擊、剷除、摧毀、擊退入侵者、外敵等等。這些戰鬥語詞像野草一樣,到處可見,本書也不例外。
現在或許該是讓這些常見免疫譬喻退伍的時候了。史隆爵士所說的「血液騷動」,是一個漂亮的比喻,用來形容正常身體狀況下體內活動的雜音。但我們如今知道,免疫系統不只是任意出一些怪聲,而是能快速精確地反應。免疫反應如此協調有致,或許用美麗的樂章來比喻更恰當。我們可以把二十世紀的免疫學研究視為分子與細胞考古學,不斷挖掘出免疫交響樂的樂器,研究樂器的用途以及使用的方法,每有新發現,都為樂章添加了更豐富的旋律和音色。美妙的樂章向來就在,只是我們漸漸才有了欣賞其中奧妙的聽力。
把這種音樂的比喻延伸,未來免疫學研究的一個重點,應該是從獨奏的欣賞擴大為合奏的分析。其實這樣的研究已經進行有一陣子了,這類研究無以名之,姑且稱之為「計時免疫學」(chrono-immunology)或「脈絡免疫學」(contextual immunology),或許能發掘出不少耐人尋味的真相,例如各種樂器怎麼合奏?哪種樂器主奏,哪種協奏?在人體這個演奏廳,碰到感染或疾病,樂隊如何隨機應變,做即席演奏?哪些樂器演出變奏?
最後要稍提的是「神奇藥彈」這個詞。過去一世紀以來,這個詞有如玩過交頭接耳的傳話遊戲,傳到後來,意義一變再變。艾利希在一九○八年創出這個詞,當時是用來指能精準有效消滅某種病的單一化學藥物。其後數十年間,「神奇藥彈」變成指能神奇地對準癌細胞攻擊的藥物,不論是細胞素還是免疫細胞皆然。生物醫學界一直都想找出這樣的神奇藥彈,但對免疫學來說,這種做法實在是有勇無謀。
過去二十年來,如果說我們學到什麼教訓,那就是免疫系統不喜歡獨行鏢客!研究一再顯示,免疫系統的作用是靠協調、合力、時機、多重機制,也靠靈巧細緻的變化,不是用當頭一鐵錘敲下去的方式。柯禮時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研究是如此,遺傳工程問世後的分子研究也是一樣。也許到了該把作戰比喻束諸高閣的時候了,改用更崇高、更能鼓舞人的觀念,才能配合這麼神奇的系統。免疫作用可以想成是交響曲,只是我們還沒完全聽懂。歐德說過,等到我們聽懂了,「一定有如馬勒的音樂。」
■躁鬱的拜金社會
我們活在科學行銷的時代。只要股票市場盯著生物技術公司,只要科學家仰仗申請經費來做研究,那麼不管學術界還是私人公司的科學家,都會你堆我擠,搶著推出成果,嘈雜之聲,絕對比不上馬勒美妙的樂章,至少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一直是這種情形。
成功與失敗交替上場,希望與失望互相循環,已經成了這年頭生物醫學研究的主要劇情。如果我們重視資訊自由流通(我們當然應該重視),那就很難避免吵吵鬧鬧搶新聞的大混戰上演,介白素二號的首批報導就是個例子。但社會大眾要有心理準備,這樣躁鬱症般的起伏情節會讓我們付出代價,例如我們很可能會因為新藥物不成熟、計畫不周、時間過短的測試無效,而太早放棄說不定大有療效的藥物。
低潮的相反是過度興奮。生物學家如今成了創業者,就有可能為了金錢利益而大肆吹捧新藥,最後反而害了新療法。渥斯(Barry Werth)所著的《價值連城的分子》(The Billion-Dollar Molecule)讓人讀來興趣盎然,全書最大(雖然也許並非作者本意)的優點之一,是凸顯了科學「故事」這種觀念的重大演變。以往科學界的「故事」是指經過多年一連串傑出的研究之後,開花結果成了新的重要領域。講起來總是用過去式,因為是已經完成的事實。在渥斯的書中,如今「故事」成了創業科學家描繪的遠景,用的是未來式,好籌募資金。過度吹捧的作風,或者說好聽一點是發布了誤導大眾的消息,在如今的社會文化中,不久就會獲得原諒,所以虛構的故事之下埋著大金礦,故事只要好聽,聽起來合理,真偽反倒其次。
然而這種當代科學的故事作風,讓大家期望與失望交雜,長期而言,如果碰到了病人好轉,或是碰到更常見的掙扎求生的情況,影響會非常重大。不切實際的期望會使整門研究一蹶不振,單株抗體就是例子,而基因療法搞不好也會重蹈覆轍;反過來說,過度悲觀會使研究拿不到經費,沒人願意投入,不能一步步穩健有所進展,而穩健求進步正是新藥研發真正該有的做法。
介白素十二號正步上反面教材的路。雖然它很可能當作疫苗輔助劑,用來對付瘧疾、肺結核、利什曼原蟲病、血吸蟲病等傳染病,但這些病是第三世界特有的,利潤不大,市場經濟的現實使得藥廠不得不以測試抗癌效果為優先。名副其實、價值連城的干擾素分子則是正面的歷史教訓。干擾素曾譽為神藥,後來又多次為人棄如敝屣。如今雖然沒人完全了解它的作用,但已經證明對很多疾病都有效。除此之外,對研究人員來說,一宗特殊的病例可能和一排漂亮的數據一樣令人靈光湧現,說不定影響更深,例如金納看到了牛奶女工而有靈感,柯禮遇見了史坦和左拉,奎沙達碰到葛茲,李維碰到卡爾,羅森柏遇見「狄安吉洛」和後來的泰勒,都是這樣的例子,每一宗都引發了新的見解,因而發現了新分子和新療法。病人對生物醫學的進步貢獻很大,只是一般都沒有把功勞算在他們頭上。他們是免疫療法的無名英雄,開啟了生物奧祕的大門。
■免疫療法大有可為
每一行裡,老一輩總是比較穩健謹慎,年輕一輩則滿腔熱誠,躍躍欲試。然而如今連有些穩健的科學家都認為,免疫療法這一行的時代不僅來臨,而且會成為治病的重要方法。
「我個人很樂觀,」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能幹的年輕科學家龐道爾說:「這一行不再像過程不明的黑箱,不再像搞不清成分的雞湯……我們這一行最好多花點腦筋,設計好一點的臨床試驗,例如接種卡介桿菌來抗癌的有好幾千人,從中卻整理不出有結論的資料。要改進這一點的關鍵,在於一定要由受過科學訓練的科學家來掌控這個領域,主持臨床試驗。現在我們正朝這個方向走。不出十年,癌疫苗會大有可為。」
我們過去一世紀對免疫系統的研究進步非凡,尤其在過去十年中,更是大放異彩,但離完全了解免疫系統還差得遠,也很難推測以後究竟是能隨心所欲操縱免疫系統,還是只能沾上邊、做起碼的改變而已。
中共總理周恩來一九七六年過世前不久,有人問他,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總結來說,算不算是好事。「你想必知道,」他回答:「現在未免還言之過早吧。」同樣的,現在要評斷調整免疫力最終對治病有多大作用,也言之過早。但和以前不同的是,如今有充分的理由,特別是充分的科學理由,讓我們覺得光明在望。
1951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為資深的新聞記者;16歲起,從《芝加哥論壇報》開始新聞記者生涯,曾任《華盛頓郵報》體育記者、《舊金山紀事報》任務記者、《美國羅馬日報》總編輯。 後來專注於科學與醫學寫作,超過二十年;著有《看不見的邊境》(Invisible Frontiers)、《繪製下一個千禧年的地圖》(Mapping the Next Millennium)、《血液中的騷動》(A Commotion in the Blood,中文版由天下文化出版);曾為《紐約時報雜誌》報導若干封面故事,也常在《史密森》、《希波克拉底》、《國家地理雜誌》、《科學》、《健康》、《大西洋月刊》等雜誌發表文章。 霍爾曾獲得許多讚賞與榮譽,包括《MIT科技評論》稱譽他是美國的「最佳生物醫學記錄者」,《血液中的騷動》榮獲癌症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柯禮獎,以及本書榮獲美國的全國科學作家協會「社會中的科學新聞獎」書籍獎。 他目前與妻子、兩個小孩居住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
2000/02/28
BCS05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664-8
410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