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崑曲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意味著崑曲已成為傳統文化的標誌性藝術,然而少有人了解這項即將失傳的藝術,本書將是了解此項藝術的最佳入門書。
書中收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花絮,包含相關幕後工作人員(如白先勇、汪世瑜、奚淞、董陽孜、王童等人)的採訪、學生觀後心得、演員心聲等內容,搭配難得一見的後台照片,與製作期間的設計手稿等資料,呈現一齣美麗而動人的崑劇幕後製作實況。
閱讀此書,讀者可經由參與製作崑劇的過程,了解崑劇的雅致與曼妙之處──每一舉手投足的安排,均有其用意;服裝上精心繡製的每一朵花,亦述說著屬於自己的台詞。
【出版緣起】 井水與汪洋 陳怡蓁
【總策畫序】 曲終人不散 白先勇
第一部 召喚青春
創造新的文化方向:三件大事一種精神-專訪白先勇 陳怡蓁
第二部 創造青春
姹紫嫣紅開遍-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盛況紀實 白先勇
青春版《牡丹亭》舞台總體構想 汪世瑜
裊晴絲,吹來閒庭院 奚 淞
書法與舞台的結合 董陽孜
青春、柔雅、粉嫩的服裝設計-專訪王童 楊文瑩
《牡丹亭》青春行-男女主角演出心聲 楊文瑩
第三部 燃燒青春
從戲劇演出的現場性談戲劇觀衆的培養 蘇州大學文學博士研究生/劉玉霞
在現代視野中展示古典神韻 蘇州大學博士研究生/路海洋
把牡丹亭夢影雙描畫─說青春版《牡丹亭》之<如杭> 蘇州大學/楊帆
巧妙的情節,傳神的表演─青春版《牡丹亭》<遇母>初淺析 蘇州大學/趙小石
我愛杜麗娘 蘇州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徐賀
別把崑曲當作大衆藝術 蘇州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婁大鵬
感謝青春版《牡丹亭》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呂帆
入戲,因爲這如許的春色 北京大學/王蘇萌
但願得月落重生燈再紅 北京大學京崑社社長/溫敬雅
初識昆曲,始於《牡丹亭》 北京大學/李錦雲
青春的交響與共鳴-北師大學子熱評青春版《牡丹亭》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非衣
跨越文化的美-西方人眼中的青春版《牡丹亭》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留學生/謝爾蓋.庫茲米喬夫
牡丹依舊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朱梓銘
牡丹亭上三生路-三種《牡丹亭》的舞台新想象 同濟大學中文系/王悅陽
青春的古典,現代的詩意 同濟大學中文系/厲暉
古典在青春的指引下復生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夏太娣
只爲那一聲幽歎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楊凱鋒
嫣紅《牡丹亭》,前世續今生 南京大學中文系/李申華
美麗的青春詮釋 上海戲劇學院/朱錦華
追憶似水流年,弘揚傳統文化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軒蕾
創新牡丹亭 趨勢科技南京研發中心協理/陸劍鋒
亭內亭外,春意盎然 趨勢科技南京研發中心工程師眷屬/陳雯
存菊堂的掌聲 上海鐵道報記者/劉建春
附錄 印刻青春
曲終人不散
青春版《牡丹亭》自去年四月起在兩岸四地巡演下來,共五十場七萬人次,幾乎每場爆滿,觀眾反應出乎意料的熱烈。但最令人感動的是,在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八大院校巡迴時,每次演完謝幕,總有數百青年學生擁到台前,喝彩鼓掌,拍照簽名,遲遲不肯離去。
有時已近晚上十一點鐘,青年學子眷戀之情不已,曲終而人不散,那些年輕人,經歷了一場四百年前湯顯祖以生花妙筆編織的青春綺夢,似乎仍然沉醉其中,不願驟醒。是《牡丹亭》中的「艷曲」警動了他們的「芳心」,是兩位年輕貌美的演員精彩表演,使他們全心投入的著迷;據我觀察,更重要的是,這些為數甚眾頭一次接觸崑曲的名校學生,他們對中國傳統戲曲甚至於傳統文化多已產生疏離,觀看九個小時的青春版「牡丹亭」,對他們來說,等於是接受了一場中國古典美學的洗禮,可能已經啟動他們對中國幾千年古文明的皈依之情──這就是出版《姹紫嫣紅開遍》這本書的主要動機,這本書記載了這些青年學生最純真的心聲。
當然,也記載了這一年半來,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後,原創人員:製作人、導演、演員、設計家、藝術家的一些嚴肅的省思、有趣的花絮。
青春版《牡丹亭》無論是在社會或校園的演出,另一個非比尋常的現象是引起了大批教授、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他們的專業戲曲、戲劇、文學、藝術不一。校園演出後,往往隨即召開研討會,學者專家以及研究生針對青春版《牡丹亭》紛紛發言,熱切討論:有肯定、有建議、也有批評。
有一位教授告訴我,一齣戲能引起這麼多學者專家認真研究,先例不多。今年七月初,蘇州大學特別為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召開一場兩天下午的專題研討會,與會者來自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除了八所名校的教授外也有中國社科院文研所、台灣中央研究院文研所、上海戲劇學院、華東師範大學的學者們,其中有幾位都是學術界重量級的戲曲戲劇專家。
兩天研討會深入觸及青春版《牡丹亭》的方方面面;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這些學者專家不約而同達到一個共識: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其意義已經遠超過一齣戲、一齣崑曲,已經成為值得學界研討的一個「文化現象」了。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這是二十一世紀中華「文藝復興」的先兆。
會議結束,學者專家共同簽定了一份建議書,希望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鑑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崑曲,能納入高等教育系統,做為大學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科目。這些學者專家們極具深度的論文,結輯成集──這便是《曲高和眾》的由來。我相信,《曲高和眾》將成為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史的重要文獻。
攝影家許培鴻自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以來,一直跟拍,替演出全程做了相當完整的影像紀錄。他了解戲,也了解演員,所以他能在霎那間準確的捕捉住戲劇最精彩的鏡頭、演員最優美的姿態表情。《驚夢 尋夢 圓夢》是從許培鴻攝製數千張劇照中挑選出來的精心之作合成一冊的影像書。兩百張劇照,美不勝收。
由於「天下文化」及「趨勢基金會」的大力支持,編輯們日以繼夜的努力,「牡丹」三書得以同時推出,做為文化趨勢系列叢書的先鋒。這是一次大手筆的製作,替青春版《牡丹亭》一年半的演出,做了一個圓滿的總結。
白先勇(1937~ ) 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曾用過鬱金、白黎、蕭雷…等筆名。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1944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1949年遷居香港,1952年來台與父母團聚。1963年赴美留學、定居,1965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1994年退休。大學時以小說〈金大奶奶〉、〈入院〉(後更名為〈我們看菊花去〉)受夏濟安賞識,刊登於其主辦的《文學雜誌》。 1960年與王文興、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引介西方文學與文藝理論,亦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學評論有所貢獻,更重為許多作家創作的園地,引領現代主義文學風潮,對臺灣當代文壇影響深遠。1971年《台北人》系列14個短篇結集出版,奠定白先勇的文壇地位。內容描寫1949年前後隨國府撤退來臺的外省族群生活,呈現其離鄉背井的愁苦與思鄉思人之情。〈永遠的尹雪豔〉、〈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花橋榮記〉為當中的名篇。歐陽子在《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與索隱》中指出「今昔之比」、「靈肉之爭」、「生死之謎」為《台北人》一貫的主題。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收錄早期小說〈金大奶奶〉、〈玉卿嫂〉、〈月夢〉、〈青春〉、〈寂寞的十七歲〉、以及以海外華人為主角的「紐約客」系列〈謫仙記〉、〈謫仙怨〉等18篇作品 ,被夏志清譽為「當代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 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於1983年出版,描寫1970年代台灣同性戀族群被家國拒斥的邊緣處境,反映其外在身體的流放與內在心理的壓抑,為臺灣男同志小說經典之作。另有以文革為背景的〈骨灰〉、〈夜曲〉、〈等〉和涉及愛滋題材的短篇小說〈Danny boy〉、〈Tea for Two〉,兩者皆屬「紐約客」系列,2007年結集出版。 白先勇善於刻畫時代變革、新舊價值交替與中西文化衝擊下的人物心理,富有歷史興衰與人世滄桑之感。在文化懷鄉之餘,亦對臺灣風土人情著墨甚多,不僅有現代主義的技巧,亦有寫實主義的精神,關懷弱勢,筆下悲憫有情,貼近臺灣與華人世界的脈動。融合中國傳統文學的語言質素與西方當代的文學技法,創造獨樹一格的文字藝術,也形塑了古今融合的美學典範。 散文代表作〈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追憶與三姐先明及摯愛王國祥的深刻情感。另撰述多篇文學評論。〈玉卿嫂〉、〈花橋榮記〉、〈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謫仙記〉、〈孤戀花〉、《孽子》等作曾改編為舞台劇、電視劇、電影上演。1997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目前正在撰寫父親白崇禧的傳記。 關於白先勇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2005/12/01
BCT00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789864175925
314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