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養

不教養的勇氣
優惠價
85
$272

不教養的勇氣

阿德勒教你,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課題

叱らない子育て

$320

書籍介紹

《被討厭的勇氣》親子實踐版.岸見一郎的第一本教養書
不責罵、也不讚美,才是最好的教養
父母只要無條件信賴孩子、肯定他們的價值
孩子自然會長出獨立面對生命的勇氣

兒子兩歲時,我在育兒上遇到了瓶頸。友人推薦我閱讀阿德勒的著作,這就是我接觸原本一無所知的阿德勒心理學的起點。

——岸見一郎

阿德勒在維也納成立世界上第一家兒童諮商中心,傾全力輔導孩童,並且提倡「與孩子平等相處」的教養法。

父母和孩子能力、責任不一樣,但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以—

父母不能:

讚美孩子:
讚美是一種上對下的評價,建立在認為對方做不到的前提之上,被評價的人不會開心。渴望讚美的孩子,會過分追求別人的認同,甚至為了贏得讚美,不擇手段。孩子並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生,絕對不可以為了得到父母的讚美,而放棄聽從自己的心。

責罵孩子:
在責罵中長大的孩子,凡事只會考慮會不會被罵,無法自主判斷行為是否正確合宜。很多孩子把責罵當成關注,正因為可以引起父母責備,所以無法停止問題行為。有些孩子不想輸給父母,被罵的當下雖然停止搗蛋,但一犯再犯,當作反抗父母的一種形式。

沒有經過孩子同意,就介入孩子該面對的課題,只會讓孩子逃避自己的責任,永遠學不會自立。

父母應該:

●跟孩子說「謝謝!」「你真是幫了大忙!」給予孩子勇氣,不再害怕他人的評價或失敗。
●用平等的態度,尊重孩子最真實的樣子。
●無條件信賴孩子,也贏得孩子信任,建立起互相幫助的伙伴關係,讓孩子知道,你隨時可以伸出援手。
●除非孩子向你求救,否則什麼都不說,只是靜靜守護著孩子,相信孩子能一個人克服困境。
●讓孩子換個角度看自己,了解「注意力不集中」其實是「擅長多工」,孩子就會大不同。
●把「孩子好好活著就好」當作起點,一點一點往上加分。而不是想像一個孩子的完美形象,做不到的就一點一點扣分。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貢獻、肯定自己的價值就有能力面對所有的人生課題

序一  重建與孩子的心關係    蘇明進
序二  「不教養」是最佳提案    彭菊仙
序三  努力學習「收手」  凱若媽咪
序四  面對孩子不難,面對自己很難  趙大樹

前言

第1章  《阿德勒教養論》  理解孩子的言行
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
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是因為缺少愛?
使用蠻力,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嗎?
理解孩子行為的目的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看孩子的行為
從怒氣中解放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托兒所的最後一天

第2章《阿德勒教養論》不罵孩子
故意討罵的孩子
責罵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責罵,讓孩子學不會自主判斷是非
責罵也會限縮孩子的格局
關係一旦疏離,父母就幫不了孩子
不要逼迫孩子
除了責罵,父母還可以這樣做
教孩子負起失敗的責任
教養孩子,態度應該堅定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父母吵架時

第3章《阿德勒教養論》不讚美孩子
不罵孩子會怎樣?
何謂適度的關注?
孩子不會一直惹麻煩
讚美孩子,沒有任何益處
讚美的意義
大人與小孩是平等的
渴望認同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ƒ女兒不知不覺長大了

第4章《阿德勒教養論》給孩子勇氣
何謂「給孩子勇氣」?
接受自己,與他人建立關係
把缺點轉換成優點
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貢獻
教養不是扣分,是加分
做個普通人的勇氣
孩子的人生風格
為了改變人生風格
培養共同體意識
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欲求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懂得自己思考

第5章《阿德勒教養論》幫助孩子自立
中性行為
分清楚是誰該面對的課題
教養的目標是讓孩子自立
親子共同的課題
親子之間相互幫忙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懂得用說的解決問題

第6章《阿德勒教養論》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尊重孩子
信賴孩子
為什麼信賴是必要的?
信賴什麼?
相信孩子有好的動機
與孩子建立互助關係
親子目標一致
今後的教養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 相信孩子的韌性

後記

前言

兒子出生時,我在大學裡教哲學和希臘文,當時還不像現在這麼忙碌,時間運用相對自由,有長達七年半的時間,我得以天天親自接送兒子和之後出生的女兒去托兒所。我這麼做剛好只是因為那時候的狀況允許,從沒想過會因此改變我的人生。

教養孩子並不是一件全然愉悅的事,甚至可以說辛苦的成分比較高。尤其剛開始陪伴孩子的時候很不順利,和想像中的相差很多。

如果孩子乖巧順從,完全符合父母的理想,早上無需三催四請就能自動起床、上學不遲到,晚上不需要父母一再叮嚀,就能寫好作業、早早上床睡覺,教養這件事就不會辛苦了。可惜的是,就我目前所見,這樣的孩子實在是絕無僅有。

即使如此,我仍一度以為,教養這件事總會船到橋頭自然直,做父母的不用特別學習什麼。沒想到在兒子兩歲時,我還是遇上了瓶頸。我跟友人聊到這件事,他推薦我閱讀阿德勒的著作,這就是我接觸原本一無所知的阿德勒心理學的起點。阿德勒是與佛洛伊德、榮格齊名的心理學家,在維也納成立世界上第一家兒童諮商中心,傾全力輔導孩童,並且提倡「與孩子平等相處」的教養法。

不管父母親多愛孩子,教養之路也不會因此就暢行無阻。就像開車,要取得駕照就必須先到駕訓班接受訓練,同樣的,教養孩子之前,也必須先學習如何跟孩子相處。如果父母認為,教養孩子就是依照自己是怎麼長大的,也如法炮製就好,這就像曾接受過盲腸炎手術的人,就自認能幫別人開刀一樣輕率。更別說成人的兒時記憶很有限,上小學之後的事或許還有印象,但是更小的時候父母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根本不可能記得。

這本書收錄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親身實踐過的。教養孩子確實很辛苦,不過只要掌握到一點點訣竅,和孩子共度的每一天一定會大不相同。如果這本書能提供正走在教養路上的家長參考,將是我的榮幸。

岸見一郎

我充分感受到岸見一郎所說的,孩子無需被我們過度的讚美或責備所評價、所定型,他們是獨立的生命個體,而且他們一直朝著這個不變的方向發展,大人根本不能「介入」他們的生命,而是「幫助」他們不斷拿出勇氣找到自己的價值。

——彭菊仙,擁有三個壯丁的親子作家


如果我們為孩子擔起了他們該扛的責任,孩子不管多大都不會獨立的。讓孩子自己去承擔自己該學的與該調整的,我們只要做那最堅實的「親密靠山」,當孩子需要幫助,或尋求支援的時候,永遠告訴他們:「我們相信你/妳!」孩子才能夠發揮他天生就具備的「解決問題能力」,並且學習自立。

——凱若媽咪,旅居德國,盡情實驗歐式教育的漂亮媽咪


這本書就是要幫助你了解孩子,讓你可以面對自己的脆弱,去練習那些你還沒學會的事。如果你願意面對自己的脆弱,孩子自然也會長出面對生命的勇氣。

你的親子關係,可以從這本書開始,擁有新的想法和可能。

——趙大樹,到府育兒諮詢顧問

岸見一郎 作者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專攻西洋哲學史)。著有《被討厭的勇氣ⅠⅡ》(與古賀史健合著,究竟)、《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不教養的勇氣》(天下文化)、《岸見一郎談帶人》(采實文化)、《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工作竟然變順利》、《從絕望到希望的阿德勒幸福論》(天下雜誌)、《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不安的哲學》(平安文化)、《憤怒的勇氣》(時報文化),譯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Arte),以及柏拉圖的《蒂邁歐篇和克里底亞篇》(白澤社)等諸多作品。


李依蒔 譯者

現役日文編輯。在翻譯這本書的同時,從孕婦進化成新手媽媽,未來希望能時時用書中的這句話提醒自己:「就算在教養之路碰到瓶頸,也不代表你就是壞媽媽,你只是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而已。」


2022/12/07

BEP031A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4713510943342

240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