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蒼茫暮色裡的趕路人:何凡傳
優惠價
85
$383

蒼茫暮色裡的趕路人:何凡傳

書籍介紹

曾是《國語日報》的掌舵者,引進膾炙人口的「小亨利」與「淘氣阿丹」漫畫,成立報業第一家出版社,並將多角化經營帶進報社,是林良口中「創意連連,為報社注入了一股新生命力」的報人。寫作長達三十年的「玻璃墊上」專欄,是何凡自謂「以原子筆報國」的具體工作成果,見證了台灣社會的變動與發展。 這位終身秉持樂觀而執著精神的文人,文字風格平和而不偏執,幽默而不枯燥,是華文世界作家中的長跑健將。如今透過女兒夏祖麗、女婿張至璋以及文學作家應鳳凰三人,共同追溯何凡的成長軌跡,以「前四十年」、「國語日報時期」、「玻璃墊上,人生台下」、「社會的先行者」共四部十五章,串接出何凡一生的故事與令人景仰的風骨。 在本書中,有何凡的成長、愛情、辦報與筆耕故事,是一位在蒼茫暮色中趕路人的足跡,也是台灣文壇與文化的歷史紀錄。

序 照亮了暮色的何凡 作者序 也是城南舊事 第一部 家族與成長
第一章 從顏料坊到宣武門外
第二章 七狼八虎闖幽州
第三章 黃金歲月求學路
第四章 決定人生的志業與伴侶
第五章 重返報界,墊上開筆
第六章 告別北平
第七章 台北的城南 第二部 一生的事業
第八章 從一架破機器、一套注音銅模開始
第九章 發揮創意,多角經營
第十章 文人辦報,獨立超然 第三部 寫作的成果
第十一章 辛勤吐絲,織結專欄
第十二章 玻璃墊上,人生台下 第四部 社會先行者
第十三章 三疊室記
第十四章 生命的和諧
第十五章 作家的精神
追思與懷念 何凡是一種空前絕後 附錄一 夏家家譜 附錄二 何凡大事年表 附錄三 何凡著作書目

也是城南舊事 追尋父親的一生,我才發覺,原來兒時難忘的事物,竟然有許多由低調不多言的父親主導著。那時母親在《聯合報》編副刊,每天下午上班,晚飯後才能回來,週末也常常要上班。 第一次吃蛋捲冰淇淋,就是父親在週末買給我的。那時台北正上演「羅馬假期」,清純的奧黛麗赫本在片中飾演溜出皇宮、想嚐嚐平民滋味的公主,她在羅馬街頭吃蛋捲冰淇淋的樣子,風靡了寶島觀眾。父親帶我和姊姊看完電影,立刻擠出人群,排隊去買那家號稱首創的蛋捲冰淇淋。那時代排隊觀念較差,父親經常為文倡導遵守公共秩序。只見他在行列裡,不斷揮手阻止想插隊的人。二十分鐘後,終於見到父親高舉著三個快融化的冰淇淋過來。 早年中山南北路間有座高架橋通行車輛,落成那天開放給民眾上橋觀賞。父親一向關心台北市政,就帶我和妹妹隨大批民眾上橋走一遭。我們從南端向上爬,到了橋頂一看,半個台北盡收眼底。父親興奮地指著遠方說:「你看,那兒是城南,咱們家就在那兒。」接著又指向左邊:「那兒是城東,咱們剛到台灣時,就住在東門你二姨家。」那時我剛念小學三年級,自此以後,能被人一問就指出台北的東西南北。 那天中午,我們在橋下的一家客家館子「新陶芳」吃午餐,父親叫了臘味飯給我,那是我第一次吃臘味飯,至今還忘不了那美味。 一九五六年,美國白雪溜冰團第一次來台,在台北三軍球場表演,非常轟動,當時一票難求。父親以前在北平是溜冰好手,當然不會錯過這次機會。我們全家出動,還帶了在北京住過二十五年的外婆及張舅婆(文壇前輩張我軍夫人羅心鄉女士)。張舅婆那天先到我們家吃飯,還和外婆喝了點酒助興。 表演一開場,我們就傻了眼。那些皮膚雪白,像洋娃娃般的美女,穿著亮晶晶舞衣在冰上穿梭,背景是五彩燈光,令人眩目。我右邊的張舅婆興奮地對外婆說:「姑奶奶,你看這些洋妞兒多漂亮!」我左邊的外婆拉住我的手說:「是啊!如果我當年不是裹了小腳,在北平也能學溜冰!」 我老氣橫秋地說:「婆啊,你喝醉啦!」 看「白雪」,票價不便宜,父親不知要熬夜寫多少篇稿子才行。 一九六二年六月,台北市第一家速簡餐廳開幕。父親多年來不斷提倡飲食衛生、速簡,於是帶領全家老小光顧,率先支持。我們進了那家大餐廳,父親像個識途老馬,教我如何端大鐵盤,從大玻璃櫥裡選菜。「吃多少拿多少,拿多少吃多少!」 我們對父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日日埋首書桌寫作。白天他在報社伏案工作,下班一進家門又鑽進書房。寫稿、改稿、看報、查資料,直到晚飯上桌才會見到他。 父親遵守自定的「吃飯少說話」衛生原則,總是第一個吃完離開飯桌。母親常說:「吃飯這麼快,好像當過兵一樣!」 吃完晚飯,他又奔回書房,繼續伏案,一直到深夜才睡。那年頭撫育一家四個孩子並不容易,父母親只有努力爬格子才能維持一家六口生計。不過,他們辛苦得有成果、有成就。他們總不嘆苦,喜歡苦中作樂。身體長年透支,精神卻飽滿充實。 一九九一年,父親自︽國語日報︾退休,與母親飛來澳洲小住。二老都有晨走習慣,性急的母親常常等了兩分鐘就說:「咱們大家各走各的。」說完先健步出門。父親等我把孩子送上學後,才一起出門。沿門前那條月彎路走了一大圈後,都沒見到人影,父親有感而發:「台灣的問題就是人太多了!」 有天他想看看澳洲的公園設施,我們帶他去湖邊散步。他看見小朋友在公園裡騎三輪小腳踏車還戴安全帽,感慨地說:「台灣機車騎士戴安全帽的法案,在立法院一躺二十年不通過。關乎國民生計的案子積壓如山,令人痛心。」 他回台灣不久,我在寄來的報上,看到他寫了篇︿騎士戴帽舊話重提﹀。 那次他在公園看到一塊木牌:「Leave your footprint, take your rubbish home.(留下足跡,帶回垃圾。)」囑我替他蒐集這方面資料。出了公園,我乾脆驅車帶他直訪市政府。晚飯後,他在燈下拿著大堆資料,細心消化了許久。母親說:「你爸爸出門旅行,到處不忘考察市政。」 第二天是我們這社區每週一次收垃圾日,父親特別趕在垃圾車清晨來到之前起床,出門看他們如何作業,收取分類垃圾。我告訴他,是市政府發包給民間收取的。父親回答:「這在台灣恐怕又會發生議員關說的困擾。」 一九九六年底,母親因糖尿病引發輕微中風。我們在海外聞訊,立刻趕回台灣。母親初病倒那幾天,父親常不自覺嘆氣,但是很快振作起來,對我們說:「教我怎麼用洗碗機、洗衣機、微波爐……。」 家裡一向由勤勞能幹的母親打點一切,父親不諳機械和電子用具,只是專心工作、寫稿。我們教了他好幾次電器用法,發現必須把使用步驟列表寫下,貼在各電器用品上。父親有空就照著我們寫的練習。他說:「我得在你們離開台灣前學會。」 有一天,我回家一進門,父親就叫住我:「我剛用洗碗機洗了碗,你去看看有沒有按錯鈕。」我打開洗碗機,只見霧氣中,個個碗盤都乾淨明亮。「爸,一百分!」 他又要我們教他怎麼去銀行、郵局領款。就這樣,那年八十六歲的父親和母親對換了角色。 父親的老友子敏,說他是個抗壓性很強的人。的確,他對母親的病一直抱著極高希望。每次看到報上有治療糖尿病的新藥,就把剪報寄給我,要我在國外求證。母親的中風影響聽力,配了助聽器也不管用。父親知道澳洲還在研發新型助聽器,滿懷希望對我說:「你媽一定趕得上使用新發明。」 那些年,家中雖然請了二十四小時看護,我們仍然輪流排班回台照顧他們,陪伴二老。當然,也為了和他們有更多相處時光。 一九九九年初,我開始寫母親的傳記,經常和父親聊天、談往事。有一天,父親對我說:﹁你寫你媽媽的傳,誇獎地方要少一點,反正你媽媽也不競選了。﹂我下筆時切記,儘量以平實自然的方式呈現。那段日子,和父親更加親密起來。我發現,父親沈默、內向的性格背後,有著大智慧和無懼。 二○○一年十二月一日,母親病逝,享年八十三。父親說:「我比你媽大八歲,理應比她先走,沒想到她先走了。」 母親去世後,父親晚上一如平日,一個人在房間看書、看報。我發覺他看的是同一本書︱︽林海音傳︾,他先前不知看過多少遍了。一天黃昏,父親精神不錯,出來和我們聊天,他說:﹁我看了書裡我跟你媽年輕時那些事,真有意思啊!我也可以寫個︽城南舊事︾續篇,把你沒寫的寫出來。﹂他臉上閃過一絲滿足。 母親走後這一年,父親體力日衰,多次進出醫院,當然,也不可能再寫文章了。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清晨,父親在家中睡夢裡安詳過世,享年九十三。 父親去世後,我常憶起那年出國去澳洲前,攝影家王信替我和爸媽合影,停格的美好時光。父親一手一個,摟著我和媽,他臉上沒有離情,是滿足的笑。人生的列車,他與母親到站下車,留給我與他們共有的記憶光影,在我餘下的旅程咀嚼、回味。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也是父親一生的四大階段。 第一部「家族與成長」,寫父親一九一○年到一九五○年,在北平成長、讀書、就業、結婚,及初抵台灣的歲月。這部由我執筆。 第二部「一生的事業」,寫他一九四八年來台加入︽國語日報︾,從編輯做到發行人,長達四十三年的報人生涯。由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的張至璋執筆。 第三部「寫作的成果」,為他在台灣長達半個世紀,譯寫一千多萬字的編寫生涯。由在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任教的應鳳凰博士執筆。 第四部「社會先行者」,是他一生的文格、人格、風格、生活、婚姻,及思想觀念。由我執筆。 四部完成後,再由我做總整理編排。他們二位的參與寫作,使本書更完整。 本書前四章涉及中國近代史部分,由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系林德政副教授審閱。林教授在前年讀過《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後,主動找到我,對書中文學及史料兼具,給予肯定。一年來,我多次隔海向他就教,他說:「民國前二年出生的何凡,經歷民國締造、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國共戰事,以及撤退來台,歷經台灣五十年來的社會及經濟發展。何凡九十三年漫長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民國史。」 《國語日報》林良董事長、蔣竹君副社長及多位先生女士接受訪問,提供資料,使我們對父親一生的重要工作,認識更深。 兩年多來,我也幾度以錄音方式,在台灣、美國與祖焯、祖美、祖葳回憶在台北城南的歲月。無數次的相聚,無數次的懷念。 北京、南京、上海的夏家長輩和堂兄姐們,特別是承楣七叔和承瑜九姑,以及台灣的燕生舅舅、燕玢五姨,墨爾本的燕珠三姨,也都提供了不少協助。 北京、南京的學者、作家們,在我找尋資料時多方協助,尤其是北京首都大學王景山教授提供先祖父︱枝巢老人夏仁虎的資料。近八十高齡的王教授,多年來在北京各圖書館一字字抄錄下相關資料。在零下氣溫時,雙手都凍僵了。如果不是出於對夏仁虎的重視,以及保存史料的熱忱,難以想像如何憑一己之力彙集如此翔實的史料。 而文壇先輩張我軍先生在北京的長子張光正先生,以及台盟,協助找出了先父當年在《北平日報》上所寫的兩百三十三篇「玻璃墊上」。 而文壇先輩張我軍先生在北京的長子張光正先生,以及台盟,協助找出了先父當年在《北平日報》上所寫的兩百三十三篇「玻璃墊上」。 為本書寫序的台大榮譽教授齊邦媛女士,是父母親生前的好友。齊教授的為人為文,令人敬佩,多年來對我們兄妹啟發甚多。作家亮軒先生慨允將他追念何凡先生的文章收入本書,亮軒是父親寫作上的知音。 書法家董陽孜女士再度揮毫,為本書封面題字,氣勢恢弘。攝影家王信生動的封面作品,也使這本傳記增色。還有這兩年來在台灣、澳洲、美國許多朋友:桂文亞、鄧佩瑜、王開平、尚孝純等人的精神支持。 最後感謝天下文化專業也敬業的工作群,使得這本《何凡傳》順利呈現讀者面前。 二○○三年十一月於墨爾本

夏祖麗 作者
曾任純文學出版社總編輯,與母親林海音面對面工作了十年。是早期台灣報導文學健將。一九八六年遷居澳洲專事寫作。出版散文、報導文學、兒童文學等著作十九本。獲得1995年圖書金鼎獎、1992年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2000年由天下文化出版之《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本書是夏祖麗追尋父親何凡足跡寫的傳記。
張至璋 作者
政大法律系畢業,何凡二女婿,長期從事新聞工作與文學寫作。 曾任華視新聞主播、主管、澳洲國家廣播公司新聞主編、《讀者文摘》翻譯。1995年澳洲聯邦作家全額獎金得主、獲四次聯合報文學獎、首屆海外華文文學獎。曾著有極短篇、短篇、中長篇、散文、翻譯等書。
應鳳凰 作者
任教於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1980年代起就是有「台灣半個文壇」之稱的何凡、林海音家客廳的成員。 1990年代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攻讀博士學位,專注於1950、60年代台灣文學,開始發表林海音及其同輩作家的相關研究論文。著有《筆耕的人》、《台灣文學花園》。

2003/11/29

BGB19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cm x

黑白

986-417-221-2

438

667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