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中國發展大戰略
優惠價
85
$383

中國發展大戰略

論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

書籍介紹

二十一世紀是和平崛起的中國,與世界各國共謀發展的輝煌年代,《中國發展大戰略:論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所闡述的「中國和平崛起」道路,已成為中國的國家政策,是指導中國國際關係的中心思想。

本書收錄文章,以年代作為「中國和平崛起論」的演進依據,內容包括「中國和平崛起論」的由來、根據、內涵、前景以及深化;此外,和平崛起的中國,究竟該以何種態度面對與處理兩岸關係,則是本書另一個重點。

鄭必堅以務實的態度,提出「對外求和平、對內求和諧、兩岸求和解」的新政策,有力的反駁了「中國威脅論」,希望世界各國不以中國為假想敵,共同為世界的和平發展而努力。

出版者的話 中國和平崛起下的兩岸思索 高希均
作者序 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 鄭必堅
本書緣起 我們的鄭必堅在哪裡? 吳建國

第一部 中國和平崛起道路的由來
第一章 圍繞國家安全,開展「大戰略」研究
第二章 綜合「大戰略」研究,抓住新世紀發展時機
第三章 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兩大歷史性追求
第四章 把握兩個大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二部 中國和平崛起道路的根據
第五章 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全球化和新戰略機遇期
第六章 中國前所未有的戰略道路
第七章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向何處去

第三部 中國和平崛起道路的內涵
第八章 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
第九章 和平崛起的中國,是和平崛起的亞洲的一部分
第十章 和平崛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極重要的「中國特色」

第四部 中國和平崛起道路的前景
第十一章 中國和平崛起為強國
第十二章 中國和平崛起與中華文明復興
第十三章 和平、文明與可親的新中國形象
第十四章 中國路‧中國夢‧中國心

第五部 中國和平崛起道路的深化
第十五章 關於中美「利益匯合點」和「利益共同體」的幾點思考
第十六章 關於中歐「利益匯合點」和「利益共同體」的幾點思考
第十七章 關於中國戰略和「利益匯合點」、「利益共同體」問題的幾點思考
第十八章 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與構建利益共同體

第六部 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
第十九章 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
第二十章 從兩個大局看兩岸關係
第二十一章 兩岸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世紀

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

鄭必堅

我一直強調,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就是和平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對外求和平、對內求和諧、兩岸求和解為其本質特徵。承認一國兩制,就意味著兩岸之間,不再有意識形態之爭與社會制度之爭,而是謀求雙方和平相處、兩岸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六十多年來,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深刻的變化,最鮮明的特點是由軍事對峙、隔絕對立,走向交流合作、對話協商。這種轉折儘管歷經曲折坎坷,但畢竟取得了重大進展,一種新型的兩岸關係正在逐步加速形成。在此過程中,雙方政策的不斷調整,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我以為,兩岸關係三十多年的發展積累的全部成果,最重要也最寶貴的是,兩岸同胞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上,第一次有難得的機遇和良好的條件,在全球競爭中攜手合作,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共同奮鬥。

兩岸長期以來不同的發展道路,出現全新的交集,面臨著匯聚到實現民族振興的共同大道上的重要契機。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的兩岸關係,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前總書記胡錦濤在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一篇重要講話中說,「回顧近代民族之艱難奮鬥歷程,展望未來民族之光明發展前景,我們應該登高望遠、審時度勢,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以更遠大的目光、更豐富的智慧、更堅毅的勇氣、更務實的思路,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問題」。

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著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開闢兩岸關係嶄新格局的重要時刻即將到來。我衷心希望,兩岸同胞能以不懈的努力,迎來一個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時期。

謹向策劃此書的吳建國先生,和出版此書的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致以謝忱。

摘自《中國發展大戰略:論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作者序

中國和平崛起下的兩岸思索──寫在鄭必堅新書在台出版前

高希均

歷史是一本舊帳。但讀史的積極動機,不是在算舊帳;而是在擷取教訓,避免悲劇的重演。

歷史更可以是一本希望之帳,記錄這一代中國人半世紀來在台灣的奮鬥與成就,鼓舞下一代,以民族自尊與驕傲,在二十一世紀開拓一個中國人的天下!

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的「天下文化」,自一九八二年以來,先後出版了實際參與改變中國命運與台灣發展重要人士的相關著作。這些人士都是廣義的英雄,他們或有英雄的志業、或有英雄的功績、或有英雄的失落。在發表的文集、傳記、回憶錄中,這些黨國元老、軍事將領、政治人物、企業家、專家學者,以歷史的見證,細述他們的經歷軌跡與成敗得失。

就他們所撰述的,我們尊重,但不一定表示認同;如果因此引起的爭論,我們同樣尊重,但也不一定表示認同。我們的態度是:以專業水準出版他們的著述,不以自己的價值判斷來評論對錯。

在翻騰的歷史長河中,蓋棺也已無法論定,誰也難以掌握最後的真理。我們所希望的是,每一位人物寫下他們的經歷、觀察,甚至後見之明,為歷史留下紀錄。

兩岸分隔六十餘年,已從對峙走向交流。二○一三年二月,我們出版了黃年撰述的《大屋頂下的中國》,此時出版曾擔任過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人的智囊,及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先生的新書,意義重大。此書表達了一位中國大陸倡導「和平崛起」的戰略思想家,對兩岸關係與全球發展的長期思維,值得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及華人讀者閱讀與深思。

(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摘自《中國發展大戰略:論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出版者的話

鄭必堅 作者

四川省富順縣人,一九三二年出生,一九五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五四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曾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組長、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室務委員、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政治助理、國務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副總幹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馬列所所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現任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黨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同時還兼任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理事長、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等社會職務。

著有《鄭必堅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思考的歷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國發展大戰略:論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天下文化)等書。


吳建國 策劃

吳建國,一九五○年生於台灣高雄。一九七二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數學系,一九七八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材料科學博士。曾任美國勞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加州矽谷ZILOG電子公司半導體製程工程師。 一九八○年返台參加國立中山大學的建校工作,歷任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主任、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國民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顧問、參事、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美國耶魯大學訪問學者、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台灣文化人上海聯誼會會長、中華世紀文教發展協會理事長等職。著有《向前看中國》、《來自柏城》、《唯盡我心》(時報文化)等書。


2014/03/31

BGB337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x21cm

部分彩色

9789863200178

326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