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寫人間見聞、診間百態
揉合「高度次序」與「強烈浪漫」的深刻人生思索
人和自己之間都有許多對話,人與人之間當然有更多的火花,
尤其於病痛折磨衰弱的時候,更見人性,更嘗人生的酸甜苦辣。
彷彿在平實無華間散放光芒,在殷殷日常間悲喜交集,
我在診間感受真切,款款情深的記錄下來,療癒自己也分享溫度。
——張德明 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美國風濕學院大師暨院士
張德明醫師行醫四十餘年,曾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卸任之後仍堅守崗位,繼續服務眾多患者。他的專業,讓他於二○二二年榮獲風濕界最高榮譽「美國風濕學院大師獎」(Master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此獎自一九三四年創立以來,首次頒給臺灣人。
張德明醫師說:「常被問及,忙碌的生活,倉促的診間,怎能寫出精采的故事。但對許多慢性的免疫疾病,因為巧裝得宜,就必須培養細膩觀察兼淺探內心的能力,那本就是疾病診斷的一部分,也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
他將他的人間觀察化為一篇篇文章、一幅幅畫作,他期望:「這些源源不絕的創作,只為求取一份觸動,帶來一些反思,分享一些趣味,忘掉一些憂煩,從而引導人生或疾病於正面健康的道路上。」
【各界溫暖推薦】
透過這本書,我看見了張院長在職場之外的細膩與溫柔,樂將《醫見人生》推薦給各位朋友,和大家分享這份兼具仁心與雅趣的杏林春暖。
——蔡英文 前總統
張院長不僅仁心仁術,他對病患也格外用心,知道醫師看病,不只注意表象的病徵,還要探究病患絲絲縷縷的因緣牽絆,從源頭開解方才是良策。
——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二者缺一不可。從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圖畫中,我們彷彿都看到了生命中一些正向的東西,有希望,有幽默,有勇氣。
——梁賡義 逢甲大學春雨講座教授、浩鼎生技公司董事長
當白袍裝著文學的靈魂,從人間看診間,診間有人間。
——賀陳弘 前清華大學校長
本書蘊藏著文學、哲學、醫學,也透露出作者在醫病關係中的理性、感性、知性,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李喜明 前參謀總長
在醫療AI迅速發展的時代,透過《醫見人生》這本書,張教授的文字與畫作,讓我們能感受到溫暖的手、充滿感情的心,體驗到對病人和工作的愛。我誠摯的向大家推薦此書。
——陳威明 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很難相信高度次序感與強烈浪漫感可以如此完美的融合在同一個人身上。……讓我們不只是看到一位傑出的醫師科學家及醫學中心的領航者,更見識到一位情感細膩、才華洋溢的藝術及文學家!
——司徒惠康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本書中的每篇散文,我們能看到一位醫者的仁心,讓人不僅僅是閱讀,更是在體驗和思索對生命應有的尊重與敬畏。
——蔡建松 國防部軍醫局局長、臺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推薦序──
仁心雅趣兼具的杏林春暖/蔡英文(前總統)
醫眼看人間/釋證嚴(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文中有畫,畫中有文/梁賡義(逢甲大學春雨講座教授、浩鼎生技公司董事長)
從人間看診間,診間有人間/賀陳弘(前清華大學校長)
蘊藏文學、哲學、醫學的散文集/李喜明(前參謀總長)
大師的感動人生/陳威明(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高度次序與強烈浪漫的完美結合/司徒惠康(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融合醫學專業及人生哲理的好書/蔡建松(國防部軍醫局局長、臺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自序──
閒隱人間角落,記錄診間感受、常日悲喜
輯一 人間見聞
水彩畫/眼睛/子系感冒/頭暈/商務艙與經濟艙/母親節/遊園金萌
臺南遊/甜蜜/如果四季沒有秋/灰紅藍白黃/夜宴迷途/奇幻之旅
花花世界/是否紅過?/風雨同車/捨不得剝開的橘子/捨得剝開的橘子
剝下的橘皮/健檢/健身教練/繪畫與風濕病/在人生旅程中欣悅走踏
輯二 診間百態
未飲已醉/人間煙火/九九久久/冰島/三重人/家事/一家子
少些後顧之憂/小時候/想辦法不老/下輩子還要/搬出媽媽來
不是有女兒嗎?/唯一的不中用/眼裡的星星/畫中空氣很多
麻雀的天空/亂點鴛鴦譜/萬一那天沒來/醫師緣/颱風臺南
養生之道/僵硬/親情/遵從醫囑/陽光男女/不要和自己說話
勞羊傷財/手抖/白髮/吃得苦中苦/名字/好年好福氣/身心
明明有加/若有所思/高齡夫妻拐子馬/選里長/默契/瓊花
曖昧的失智/飄浮打坐/鐵皮屋/癮小人/靈感/貓敏/太老不能飛
角鴞
閒隱人間角落,記錄診間感受、常日悲喜
很興奮滿足,由天下文化出版,個人的第三本醫學人文書籍問世了。
寫書不難,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快火慢燉,終究是一道道香氣芬馥的珍饈佳餚。倒是書名訂得掙扎,該穿燕尾服還是牛仔褲出場,就琢磨了好幾宿。最後的選擇,還是包括高希均創辦人在內許多人的集思廣益。
明代醫學家張介賓先生曰:「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醫者,贊天地之生者也。」「醫見人生」的書名,確屬巧奪天工。
這本書仍然在寫診間百態、人間見聞。非常感恩泉湧不絕的靈感,激盪出寫意的文字和圖畫,彰顯人類的原始情懷,和人性的根本價值。其實字裡畫間,都源自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活的熱情。
行醫是人生,行政是人生,寫作是人生,繪畫又何嘗不是?其實行走坐臥、食衣住行都是人生,只是常無聲無息匆匆的就飄走了,而我只是掬起一掌長流中的湖水,曝留一些閃爍晶瑩的沙粒。
人和自己之間都有許多對話,人與人之間當然有更多的火花,尤其於病痛折磨衰弱的時候,更見人性,更嘗人生的酸甜苦辣。彷彿在平實無華間散放光芒,在殷殷日常間悲喜交集,我在診間感受真切,款款情深的記錄下來,療癒自己也分享溫度。
仁心雅趣兼具的杏林春暖/蔡英文
張德明院長在我總統任內,擔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我與他的接觸來往,大多是因為公務,印象中,他有一張嚴肅認真的臉,讓人感到信任和專業,也將榮總這座大醫院治理得井井有條。
他退休之後專注於寫作與繪畫,至今已完成三本著作。這本《醫見人生》,是他重新拾筆創作的觀察與記錄,雖是小品,卻篇篇雋永。透過這本書,我看見了張院長在職場之外的細膩與溫柔,樂將《醫見人生》推薦給各位朋友,和大家分享這份兼具仁心與雅趣的杏林春暖。
醫眼看人間/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慈濟一向尊重生命,「以病為師」的優良傳統,醫界多有耳聞。因緣不可思議,感恩蔡青兒菩薩專程陪同張德明居士回來精舍與為師見面。張居士言語不多,是位謙謙君子,簡短的交談,只覺他恂恂然有儒者之風。其實他先後擔任榮總和三總的院長,以及國立陽明大學的副校長,醫院事務十分繁雜瑣碎,比起統領百萬雄師不知困難多少倍?張居士執掌院務如軌進行,院內外都獲得好評。
從軍職退役後,有時稍作回顧,張院長欣慰每每面對病患,特有「細膩觀察兼淺探內心的能力」,於是開始書寫曾經與病患互動的故事,於二○二○、二○二二年先後出版《醫中有情》和《人醫之間》,就是這份筆墨因緣,跨越年齡和領域,邂逅蔡青兒,開始與慈濟有了連結。
張院長退而不休,筆耕不輟,繼續蒐羅診間百態、人間見聞,第三本書《醫見人生》很快的就要由天下文化出版面世了。張院長不僅仁心仁術,他對病患也格外用心,知道醫師看病,不只注意表象的病徵,還要探究病患絲絲縷縷的因緣牽絆,從源頭開解方才是良策。
文中有畫,畫中有文/梁賡義 逢甲大學春雨講座教授、浩鼎生技公司董事長
張院長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二者缺一不可。從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圖畫中,我們彷彿都看到了生命中一些正向的東西,有希望,有幽默,有勇氣。張院長深厚的人文素養,將他的人間觀察,診間所見,先化為一篇篇細膩深邃的文字,讓讀者得以從中細細品味人生。緊接著一幅幅相關的圖畫,與先前的文字相呼應,每每引發讀者會心的共鳴。
讀張院長的書,可以看到一位兼具專業與人文素養的醫者,如何在醫療上發揮他最大的實力,診間幽默機智的對話,更為病人帶來勇氣,實為病人的莫大福氣,是能引人共鳴深思的散文作品。
從人間看診間,診間有人間/賀陳弘 前清華大學校長
當白袍裝著文學的靈魂,從人間看診間,診間有人間。曾經將作者的書,送給清華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第一屆的新生,杏林新秀得以看見一流醫師的典範。這本書也讓我們知道,原來文學與醫學到了高處,博愛與真誠,是相通的。
蘊藏文學、哲學、醫學的散文集/李喜明 前參謀總長
「診間裡的傾吐和對話,療人療己,剎那的溫暖,或能促人更樂於行善助人。」這是本書最後一段話,也是我所熟悉的德明在診間一向秉持的醫療哲學。
我與德明相識相知多年,直到他二○二○年北榮院長退休前出版《醫中有情》散文集,我才知道他除了醫術精湛、望重杏林之外,還有鮮為人知的細膩文筆與繪畫才華。這是他的第三本散文集,仔細捧讀新書,除了更深刻體會到他行醫的執著與感性,也感受到他的文章更為流暢,揮灑自如,已經更上層樓。
這本書蘊藏著文學、哲學、醫學,也透露出作者在醫病關係中的理性、感性、知性,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大師的感動人生/陳威明 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事隔近兩年,終於迎來張教授的新書《醫見人生》。在「人間見聞」中,我看到了親情、感情以及爺孫之間的深情;更驚喜的發現張教授的畫作愈發精湛,其中獻給母親的九朵康乃馨讓我深受感動。在「診間百態」部分,張教授透過觀察與關心,探討影響病情的環境與生活因素,讓診間充滿友誼、關懷與人生哲理。
在醫療AI迅速發展的時代,透過《醫見人生》這本書,張教授的文字與畫作,讓我們能感受到溫暖的手、充滿感情的心,體驗到對病人和工作的愛。我誠摯的向大家推薦此書。
高度次序與強烈浪漫的完美結合/司徒惠康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毫無疑問,張院長是位具高度次序感的人,這項人格特質反應在他過去四十年來傑出的醫療成就及卓越的領導風範。張院長更是位具強烈浪漫感的人,在他內心宇宙萬物皆有情,能夠由長空中閃爍的星光到稚齡孫子放電的眼神中,不斷的譜出生命中一幕幕動人的詩篇。
他一直都是我個人職涯發展中最重要的導師之一,二十年來一路引領我從事生物醫學研究與教育行政工作;多年且極近距離的觀察,深切的感受到張院長白袍下強烈的榮譽感,以及對承載生命重責的無畏與無悔。
平心而論,遇見張院長之前,我很難相信高度次序感與強烈浪漫感可以如此完美的融合在同一個人身上。當然,這個絕妙的體現,根植於他過去所接受的頂尖醫學專業訓練、本身豐厚的文學底蘊、充沛的藝術才華,過人的洞見能力以及一顆鮮活的心。也因為這種多重能力與特質的組合,讓我們不只是看到一位傑出的醫師科學家及醫學中心的領航者,更見識到一位情感細膩、才華洋溢的藝術及文學家!
融合醫學專業及人生哲理的好書/蔡建松 國防部軍醫局局長、臺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很榮幸能搶先拜讀張德明院長的第三本著作《醫見人生》,在日常繁忙的臨床門診、醫學教育與學術研究中,還能抽出時間執筆創作,不僅需要過人的才華,更需要對生活有深刻的洞察與熱愛。
張院長正是這樣一位不僅在學術界卓有成就,在文學及圖畫創作上也表現卓越的學者。這本散文集內容分為「人間見聞」及「診間百態」兩輯。延續他一貫深刻而細膩的筆觸,將醫學專業與人生哲理融合在文字中。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學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博士、美國風濕學院大師、美國風濕學院院士,曾擔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醫療專長為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免疫、痛風,著有「行醫三部曲」:《醫中有情: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的行醫筆記》、《人醫之間:張德明醫師的理性與感性》、《醫見人生:張德明醫師的人間診間思索》(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以及《看懂風濕免疫:教你正確對抗風濕、應變新冠病毒!》、《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面面觀》、《痛風》、《過敏免疫全書》、《完全解析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治照護全書》、《張德明院長風濕免疫疾病診療室》。
從醫師到院長,他秉持「當醫師就是終身職」的初心,醫治病人,照護大眾醫療。做為醫者,不僅要細察病因,更要體察人生,他在「人間」與「診間」之間,書寫醫之生命。
★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 www.facebook.com/drdmchang/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學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博士
美國風濕學院院士
現職:
國防醫學院榮譽教授
臺北榮民總醫院醫事顧問
臺北三軍總醫院醫療顧問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名譽理事長
臺北市政府顧問
經歷:
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國立陽明大學副校長
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
國防部軍醫局中將局長
國防醫學院院長
三軍總醫院院長
臺灣醫學中心協會理事長
臺灣內科醫學會常務理事、監事召集人
中華民國公立醫院協會常務理事
臺灣醫學教育學會監事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
國家衛生研究院董事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理事
三軍總醫院副院長
三軍總醫院內科部主任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
榮譽獎項: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連續11年
國防醫學院傑出研究獎共8屆
國防醫學院優良教師獎
陽明醫學院優良教師獎
國防醫學院優良導師獎
默克基金會研究獎
臺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2000)
國家生技品質標章 (2004)
商業周刊評選百大良醫(2009)
國防醫學院北美校友會傑出成就獎 (2009)
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獎章(2014)
行政院服務獎章
臺灣風濕病醫學會大師獎
美國風濕學院大師獎
已發表專業論文270篇
2024/09/30
BGB58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部分彩色
9786263559165
312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