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與顧客共創企業價值
面臨經營環境遽變,企業要獲利需抓住的不變法則是:更加以顧客為中心。而顧客關係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本書中八篇精彩的《哈佛商業評論》文章,蒐集了幫助您瞭解如何建立顧客忠誠度的策略;這些策略包括透過建立和顧客的伙伴關係、建立品牌、極致的顧客服務等方法,建立和顧客的關係。
著名的企業顧問、也是《競爭大未來》的作者普哈拉,在書中指出,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顧客已掌握和生產者對話的主控權和技術,因此,企業必須認清,顧客已成為企業創造價值的伙伴。暢銷書《e網打盡》的作者席柏(Patricia Seybold)則指出企業應多注意「顧客情境」,也就是顧客選擇、購買、與使用產品與服務的範圍,並規劃詳細的步驟,供企業據此發展出企業情境。
1.吸取顧客的能力
2.深入顧客的生活
3.新零售業的舊支柱
4.讓服務更完美的秘訣
5.同步化,而不同質化
6.激勵第一線員工
7.避免關係行銷夭折
8.從顧客的眼光來看品牌
用心聆聽,創造超卓服務
宋文琪 怡富資產管理台灣區負責人
暨摩根大通集團共同資深執行長
只要有理財經驗的人,都知道怡富。怡富投信在台灣成立十年來,已有37萬名客戶,是國內投信業中擁有最多投資戶的公司。除了因為怡富集團向來以穩健的基金績效、跨國整合的全球資訊網站取信於客戶;更重要的是,怡富有超越競爭對手的客戶服務品質。宋文琪執行長甚至親自到第一線去接聽顧客電話。在此訪談中,宋執行長特別以怡富的顧客關係管理,來應證書中許多重要的觀點。
Q1. 在網路時代,消費者不再被動等待企業告知產品訊息,而取得和企業直接對話的技術。企業因應這種潮流,應將消費者視為合作伙伴,共創顧客價值,才能達到企業與消費者雙贏的局面。
本書第一章中管理大師普哈拉(C. K. Prahalad)提出,要善加利用顧客的能力,要掌握四個基本事實:(1)與顧客持續進行積極而明確的對話(2)能動員顧客群(3)管理各種不同的顧客(4)為顧客創造個人化的經驗。怡富是如何做到與顧客共創價值的?
A1. 普哈拉提到的四個與顧客共創價值的方法,確實相當重要。以怡富為例,首先,我們一向相當重視與客戶積極且主動地對話。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我們就積極透過各種管道與客戶溝通。在網路時代,我們更能在低成本與精確的區隔下與客戶溝通。對於沒有辦法上網的客戶,企業要各別和這群顧客溝通,成本極高,因此,怡富最常運用的方法便是,在媒體上說明對市場的看法及投資建議的方式,藉此與讀者及客戶溝通。
另外,在投信業中,對帳單及月訊等都是重要溝通的工具。在網路方面,我們運用網路科技,了解客戶意向。我們設立怡富投資理財網線上顧問,給予充分個人化的理財諮詢。另外,透過電子郵件,針對客戶個人需求進行對話,例如,對有子女的客戶談子女教育基金的籌措、對已屆退休年齡族群談保守穩健理財之道。並站在客戶整體投資組合立場提供建議。
其次,談到如何動員顧客群。長期的客戶耕耘與客戶溝通,能建立客戶的信賴與習慣,等到企業推出新產品或提供新服務時,客戶將會自動也自願地與企業往來,這就做到了動員。怡富過去在許多新產品及新服務推出時,都有這樣的經驗,客戶基於過去愉快的往來經驗,相當樂於與我們親近。
在管理各種不同的顧客方面,我們是透過VIP/DM/EC等不同管道,管理並與不同客戶溝通。為提升顧客管理的能力,過去五年中,我們多次和顧問公司合作,從事Data Warehousing 和 Datamining的研究。並成立專案小組,全面帶動CRM專案。最後希望能在瞭解客戶需求之後,提供客戶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在為顧客創造個人化經驗方面,則運用網路一對一的服務,共創客戶價值。其中包括客戶創新提案、卓越服務專案(ESC project)、新產品推出前之客戶調查等,都是為了將客戶反應與建議化為具體公司策略,與客戶共創價值。怡富的Mission Statement中清楚表明:我們要用多樣化的產品、長期穩健的投資績效、和超過客戶期望的最佳服務,把怡富基金帶進台灣每一個家庭。希望我們的客戶都是「快樂滿意的投資人」。
總之,怡富相當重視與顧客的溝通,以及經營核心顧客群。而事實也證明,我們這樣用心經營顧客忠誠度,是有效益的。每次怡富募集新基金時,這些忠誠顧客在新基金的金額占比都極高。
Q2. 企業的行銷部門往往以熟練而制式的方法,去收集消費者的喜好和行為等資料,但暢銷書《e網打盡》的作者席柏(Patricia Seybold)在本書中(第二章)指出,這些努力的範圍太窄,只專注在企業與顧客接觸的點上。她
提出企業應用新注意整個的「顧客情境」(customer scenario)。也就是觀察顧客選擇、購買、與使用產品與服務的整個背景,進而發覺出顧客的需求,並贏得顧客的忠誠。
大家都知道怡富在顧客服務上做得很好,宋董事長您本人甚至到第一線接聽顧客電話,怡富是不是有一些類似發展「顧客情境」的發法,來發掘顧客的需求?
A2. 我們的確有一些類似發展「顧客情境」,來發覺顧客需求的方法。例如,我們運用軟體科技,觀察紀錄客戶在怡富投資理財網的點選行為,歸納推論客戶偏好,再據以提供客戶需要的資訊。
又如,我們運用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技術,分析歸納客戶過去交易行為,推論客戶投資需求,適時給予建議。比方說,客戶一向只持有債券型基金,我們可推論他較為穩健保守、不喜風險,因此,我們就向他推薦保守型產品或投資方式。
除此之外,怡富還十分注重客戶申訴。我們會將客戶來電或信件中的意見,每週整理出來,彙交各主管參考。甚至,有重大客戶申訴案件時,我們會提高層級,送交亞太區主管辦公室處理。
而為了確保客戶的意見能獲得最大程度的採納,我們成立了SEC(Service Excellence Committee,卓越服務小組)。由業務、行銷、作業、客服各部門代表,針對相關客戶意見深入研究。對於實在無法採納的意見,必須經由全體小組成員同意,並經由怡富台灣最高主管確認後,才列入「暫不執行」項目。小組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找出對客戶有最大價值的服務,優先加以執行。
Q3.企業在面臨眾多的競爭者時,往往在行銷手法上頻頻出奇招,更慘烈的,則用削價競爭,以求生存。
但曾任美國行銷協會總裁的貝瑞(Leonard Berry)則在本書(第三章)中指出,事實上,用於零售業上的支柱,是現代企業常忽略、卻最有效的法則。
這些原則包括:完全解決顧客的需求、尊重顧客、與顧客情感的聯繫、價格公道(並非最低價)、方便、品質等。這些零售業的舊支柱是不是也適用在投信業?或是這個產業在這方面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
A3. 書中所提到的「零售業的支柱」絕對適用於投信產業。前面所說怡富的客戶創新提案、ESC project、客戶滿意度調查,以及主管第一線接聽電話等,均是了解客戶需求、聯繫客戶情感,以及解決客戶需求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在這個產業中,除了服務、品質、價格等,顧客感受有相當大比重來自於基金績效。因此,做好績效管理更為重要。但市場不好時,基金績效會受連帶影響,此時更需加強投資組合建議,以提高客戶滿意度。
而網路服務的誕生,提供了更方便且價格公道的基金投資管道、低成本的客戶情感連繫方式,以及更高品質的資訊服務。但網路無法滿足所有客戶需求,仍有賴實體與虛擬之充分配合,才能提供完全解決方案。
另外,我想強調的是,怡富從來不相信低價策略。這個產業更需要重視的是顧客「信任感」的經營。
Q4. 做好「服務」是提升台灣競爭力很重要的一環。要做好服務,必須瞭解顧客感覺。
第五章運用行為科學,非常客觀地提出一些讓顧客感覺舒服的環節,例如,結束時要有力(留給顧客一個好印象)、提早結束讓顧客覺得不舒服的經驗、讓顧客分段享受愉快的事情、讓顧客自己參與選擇等。怡富是否曾經這麼科學化的分析過投信業要如何掌握顧客的心理感受?
A4. 怡富從來都不自認是一個賣基金的公司,我們經營的一直都是客戶的理財需要和客戶的投資經驗。雖然,我們並沒有像本章中所說,做大規模的研究,但身為服務業的一員,我們提供大量的訓練給服務人員,包括與客戶服務、消費者行為、行銷及銷售方面的訓練。
如果沒有「需求」的引發,就沒有人需要買基金。而如果沒有釐清「正確的需求」為何,也無法選出適合的基金,更無法以正確的態度,管理基金的投資,以得到好的投資結果。因此,怡富對於整個的服務及銷售,有一套自己的法則。也就是從需求開始,找到對的產品和服務,把自己當成客戶,以最高的同理心去傾聽、瞭解、感受客戶的需要,並且據以提供最佳品質的投資服務。
Q5. 企業為了提升對顧客需求回應的能力,往往打破各部門間的藩籬,成立跨部門的工作團隊。但這樣有時會影響到各部門原本的策略與程序。
近年來資訊技術的進步,企業不必一定要打破部門間的藩籬,只要讓部門間的資訊互通。也就是說,將所有產品資料同步化,透過相連的資料庫和應用程式過濾,給予顧客個別需要的資訊。
怡富如何運用資訊科技來提升客戶服務。資訊科技的運用是否真的為怡富帶來較多的客戶和利潤,或做到最基本的節省成本呢?
A5. 知識庫是我們最重要的知識分享平台,另外透過投資理財網(B2C)與e顧問網(B2B)之服務,也將內部分享的產品資訊等零時差傳送給客戶。另外,積極推動實體客戶上網的工作也仍在進行,不僅節省成本,更增加溝通效率。
此外,透過實體與虛擬客戶的資料庫互相連接,怡富分析客戶資料及投資意向,積極推動實體客戶運用網站服務。
透過資訊科技,怡富投資理財網設計諸多一對一貼心個人化服務,如基金報酬率警示通知、自設價位到價通知、理財健診、基金健診、模擬投資組合試算、定期定額扣款提醒服務、定期定額長期扣款鼓勵通知、投資組合整體損益主動通知等,過去因成本或實務上無法做到的個人化服務,均可藉網路科技實現。
透過網路的個人化服務,增加客戶對怡富的依賴與信賴,從而增加與怡富之往來,不僅降低服務與開發客戶之成本,更能提升客戶下單意願從而增加利潤。
Q6. 第一線員工是企業最直接和客戶接觸的人員,因此他們的服務態度往往與顧客滿意度有極大的關連。但是這些第一線員工(包括煎漢堡、旅館房間打掃、接聽顧客抱怨電話等工作)往往因為工資低,以及升遷無望,工作情緒低落。
在本書第六章中資深企管顧問卡然巴哈(Jon Katzenbach)舉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激勵方法給大家考,包括:(1)提倡「任務、價值觀、自尊」(2)讓每個第一線工作人員準備好當領導者的角色(3)讓第一線人員自記設定標準等方法。怡富是如何訓練第一線員工的呢?
A6. 第一線員工是首先接觸到顧客的一群,顧客對於一家企業的印象,第一個來自第一線員工。因此第一線員工的訓練再重要不過了。怡富有相當完備的第一線員工訓練課程和激勵措施。我們在試用期就有訓練課程,包括基金產品特性與分類、市場分析、基金作業與交易規範、電話服務禮儀、情緒管理、企業文化認同等課程。而試用期間,每日、每週、期滿時都要考試。另外,在投信業很特別的一點是,要求同仁擁有專業證照,例如,證券業務員執照、投信投顧人員執照、金融理財相關證照等證照。如此,才能取信於客戶。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全年度40小時以上全方位理財規劃人員相關訓練。對於電話線上的客服,我們也有線上監聽-,以嚴格控管服務品質。做了訓練後,是不是達到成效,就要靠一套完善的評估措施。我們每月、每季、年中、年終都有績效考核。第一線客服同仁表現優異且年資滿者,可優先轉調至其他相關單位。這樣的調升,除了為公司培養各方面人才外,也擴大人員生涯發展,對企業有更大的認同及向心力。另外加薪、主管參與基層、基金經理人參與第一線電話接聽工作、年度最佳員工選拔等,也給予第一線員工很大的鼓舞。
此外,集團每年皆有Service Star(服務之星)的提名,獎勵優秀員工,獲選為全球服務之星的得獎者,將可到紐約總部接受頒獎。
Q7. 「關係行銷」這套理論和方法在企業界風行一時,這套方法曾有效地幫助企業瞭解並回應顧客的需求與偏好,建立企業和顧客之間的關係。不過,經過本書第七章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傅力葉(Susan Fournier)的長期追蹤和研究,發現企業很樂於瞭解顧客,但顧客不見得高興。
事實上,美國顧客的滿意度是有史以來最低的;行銷人員想要建立顧客關係,結果反倒破壞了顧客關係。行銷人員應好好想想如何重新建立起和顧客間相互信任及更密切的關係。
怡富在經營顧客關係上,是否遭遇到類似的瓶頸?您如何克服?
A7. 就像前面所說的,客戶的投資報酬往往決定極大部份之客戶滿意度,因此,績效管理是最重要的。這兩年市場環境不佳,我們積極加強投資組合的建議,以避免單一基金的表現受市場拖累,而影響客戶整體投資報酬,並進而影響客戶滿意度。另外,在所有加值服務部份,每年固定的客戶滿意度調查,提供管理階層具體瞭解客戶意向,並落實為來年具體改進方案。怡富今年15週年,利用活動重新找回與我們在一起長期投資的客戶,增加彼此互動,喚醒美好記憶,是有助於彼此互動方式.。
Email(電子郵件)行銷是網站客戶溝通利器,但在垃圾郵件滿天飛的時代,太過頻繁、不知所云的email反而可能造成客戶反感。怡富投資理財網透過「許可行銷」與個人化內容來克服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發出去的電子報都是客戶答應願意收到的,客戶可以隨時取消訂閱。內容則絕對與個人投資組合或理財需求相關。說客戶想要知道的事、有興趣知道的事,以滿足個人需求為出發點寄送電子信,從而建立客戶與怡富的密切關係。
Q8. 本書第八章提出一個威力強大的品牌管理工具──「品牌組合分子」(brand portfolio molecule)。這個工具讓經營一個以上品牌的公司,有更動態及立體的操作品牌空間。怡富是投信業的第一品牌,您是如何經營「品牌」的?
A8. 品牌的經營在於長久而不斷地累績.。怡富長年提供媒體各種服務,並發表各種市場看法與投資建議,即為不間斷地建立客戶對怡富這個做為投資理財領導品牌的信賴感。此外,積極致力於新產品研發,以市場趨勢及客戶需求為依歸,對客戶有利的產品總是在市場上於第一時間推出,創造在產品創新上領導品牌的形象。同時不停地致力於客戶教育與新市場開發工作,不斷以創新方式訴求客戶認同。另外,不斷追求更貼近客戶需要的各種服務,如後收手續費、定期買回,另外像是網路各種一對一服務,如基金健診、預約下單、獲利警示服務等。
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客戶教育+不間斷溝通=客戶信賴=領導品牌之價值
以上就是我們追求成功的方程式。
蘇利蘭.達蘇(Sriram Dasu)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作業管理副教授,出版多篇關於供應鏈管理與服務作業管理的論文,包括〈發揮工廠國際網路的最高效率〉(Optimizing an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Plants)、〈補償服務期待之本質〉(Nature of Service Recovery Expectations)、與〈非固定服務項目不滿意之動態程序模式〉(A Dynamic Process Model of Dissatisfaction for Unfavorable, Non-routine Service Encounters)。目前與理查德.蔡斯合寫《服務的科學》,將行為科學的發現轉變為服務設計與改善的指導方針。電子郵件信箱Sriram.dasu@marshall.usc.edu.
2003/08/01
BHB2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86-417-161-5
206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