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揭開第一次機器時代的序幕,
機器取代人力,衝擊工廠的藍領勞工;
智慧科技引領第二次機器時代的開展,
機器取代人腦,辦公室的白領工作是否即將不保?
在下一波智慧科技榮景裡,
與其擔心機器人搶走你的飯碗,
不如思考如何分到最大的一塊餅。
當許多過去只存在於科幻電影裡的情節,如今一幕幕走進我們的真實世界,我們除了讚嘆科技帶來的驚奇,也難免心生人腦被機器替代的恐懼。
關於智慧科技,《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馬丁‧沃夫(Martin Wolf)認為,除非我們瞭解其中的風險,否則人類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智慧科技蘊涵下一波經濟榮景的豐沛動能,但也暗藏貧富不均的潛因。不管是經濟、基礎建設、生物、社會、存在主義等各層面,我們勢必遭遇種種挑戰。而不管是個人、企業和政府,都有必須面對的課題。
身處第二次機器時代的我們,擁有更多改變世界的機會,但也應更深入思考,我們究竟想要什麼?人類真正的價值是什麼?唯有審慎選擇,才有樂觀的可能。
精彩報導
遠見雜誌 2014 9月號
機器時代教育新方針:訓練獨立思考最重要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5959.html
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共同主任,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專長於資訊科技生產力研究及資訊經濟學。
布林優夫森自哈佛大學取得學士及應用數學與決策科學碩士學位,自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管理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及史丹佛大學。
布林優夫森的論述,經常被學術圈人士評選為最佳論文,他和麥克費合著有《與機器競賽》、《第二次機器時代》。
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MIT Initiative on the Digital Economy)共同主任,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首席研究科學家,專長於研究資訊科技對經濟、商界及企業的影響,以及電腦化如何影響競爭、社會、經濟及勞動市場。
麥克費自哈佛大學取得商管博士學位,自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兩個學士學位及兩個碩士學位,曾任教於哈佛商學院。
著作包括《企業2.0》(Enterprise 2.0),以及與布林優夫森合著的《與機器競賽》(Race Against the Machine)、《第二次機器時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另有論述常見於《哈佛商業評論》、《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獲評為數位趨勢頂尖思想家之列。
andrewmcafee.org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曾任職好時年出版社、《天下》雜誌、《康健》雜誌,目前自由從事文字工作。譯作有《第五項修練Ⅱ實踐篇》、《目標》、《編輯人的世界》、《新世紀管理大師》、《我悲觀但我成功》、《從A到A+》、《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基業長青》、《從A到A+的社會》等。
推薦序
第1章 歷史轉折點
第2章 科技的大躍進
第3章 指數成長的大驚奇
第4章 數位化的資訊大爆炸
第5章 重組式創新的豐沛動能
第6章 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
第7章 成長的終結,還是延遲的豐收?
第8章 GDP無法衡量的事
第9章 貧富落差
第10章 贏家全拿的時代
第11章 豐酬與不均
第12章 人機合作共贏
第13章 政策建議
第14章 長期建議
第15章 科技與未來
益智遊戲:人腦對決電腦
今天,結合了型態比對技術和複雜溝通能力的電腦開始在人類設計的遊戲中擊敗人類。2011年2月14日和15日播出的美國電視益智節目「危險境地」,出現一位非人類的參賽者:一部名叫「華生」(Watson)的超級電腦。這是IBM特別為了參加這個益智問答比賽而設計的電腦,並以IBM傳奇人物、前執行長湯瑪斯‧華生(Thomas Watson, Sr.)來命名。「危險境地」自1964年開始播出,到了2012年,已經名列美國最受歡迎的前五大電視聯播節目。節目每次播出時,大約都有七百萬名電視觀眾盯著主持人崔貝克(Alex Trebek)提出五花八門的各種問題,讓參賽者搶答。
這個益智節目之所以如此長壽,又極受歡迎,是因為規則簡單易懂,但想要有好成績,卻又非常困難。參賽者答題必須快、狠、準:反應要快,因為每個題目都必須和其他參賽者搶答;出手要狠,才能累積足夠獎金,獲得最後勝利,因此參賽者必須大膽搶答許多問題,尤其要勇於回答困難的問題;答題要準,因為每次答錯,都會扣掉一些獎金。
要正確回答問題,需要具備高超的型態比對能力和複雜的溝通能力。想在「危險境地」中獲勝,必須能反覆在瞬間精準展現高超的兩種能力。
2011年的節目中,華生電腦的對手是肯‧詹寧斯(Ken Jennings)和布萊德‧ 拉特(Brad Rutter),兩人都是這個高深莫測的行業中最優秀的知識工作者。2004年,詹寧斯曾經打破「危險境地」的紀錄,連續蟬連七十四次冠軍,拿到高達317萬美元的總獎金,成為傳奇人物。
由於「危險境地」是三方參與的比賽,理想的第三名參賽者應該非拉特莫屬。拉特曾經在「危險境地」節目2005年冠軍總決賽中,擊敗詹寧斯,贏得超過340萬美元的獎金。兩人都學識淵博,都熟悉這種益智問答比賽的規則和特性,也都懂得應付壓力。
任何機器想要擊敗這兩個人都很困難,而華生電腦的第一個版本更是差得遠了。華生電腦的程式設計師可以把它調整為更積極搶答問題(因此答錯的機率也較高),或答題的態度更保守,但比較準確。2006 年12月,這個計畫啟動之後沒多久,華生電腦被設定為七成的時候都會試圖回答問題(算是比較積極的答題態度),結果大約只能答對15%的題目。然而,當詹寧斯搶先按下按鈕時(換句話說,當他有七成的時候成功贏得答題的權利時),他卻能答對其中將近九成的題目。
但是,華生電腦學得很快。在權衡華生在積極度和正確度的表現後,華生超級電腦進步神速。到了2010 年11月,華生電腦已能積極搶答,在所有的模擬題目中,贏得70%的答題權,同時還答對其中85%的題目。這是驚人的進步,不過還不能和最厲害的人類參賽者相提並論。華生團隊繼續努力,直到2011年1月中旬,比賽將進行錄影,並在二月份播出,沒有人知道他們創造的電腦和詹寧斯及拉特對決時,會表現如何。
結果,電腦狠狠擊敗人類參賽者。華生答對了各式各樣的題目,範圍從「奧運會奇聞軼事」到「教會與國家」。當然,華生超級電腦還未臻完美,但已經表現得非常優異了。而且華生的速度超快,總是比詹寧斯和拉特更早按下按鈕,搶到答題權。舉例來說,在最初的兩次比賽中,華生有43次搶答成功,其中答對了38題。詹寧斯和拉特加起來只成功搶到33次答題權。
兩天的比賽結束後,華生累積的獎金為77,147美元,是人類競爭對手的三倍多。屈居第二的詹寧斯在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時,加上個人的註腳:「歡迎我們新的電腦霸主。」他後來解釋:「就好像新的生產線自動化機器在二十世紀取代了許多工廠工作,布萊德和我是被新一代『思考』機器淘汰的第一批知識工作者。『益智節目參賽者』可能是被華生電腦取代的第一種工作類型,但我很確定絕對不會是最後一種。」
◎ 紐約時報、亞馬遜暢銷書◎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瑪斯.佛里曼:「精采之作!」
◎◎齊聲推薦◎◎
李明達(立達軟體科技創辦人及執行長)
陳樹衡(政大人工智慧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
鄭志凱(聯訊創投共同創辦人及總經理)
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哈佛創新大師)
韋瑞安(Hal Varian,Google首席經濟學家)
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創辦人)
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世界棋王)
史賓斯(Michael Spence,諾貝爾經濟學家)
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網景創辦人)
凱文.凱利(Kevin Kelly,《連線》創刊人)
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MIT媒體實驗室創辦人)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