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
李開復 創新工場董事長暨首席執行官
國際名人齊聲讚譽
郭瑞祥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楊士範 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Mr.6 劉威麟 網路趨勢觀察家
羅振宇 羅輯思維
萬維鋼 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策畫人
J. J. 亞伯拉罕(J. J. Abrams) 影劇導演
霍夫曼(Reid Hoffman) LinkedIn共同創辦人
賽斯.高汀(Seth Godin) 行銷專家
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賈伯斯傳》作者
當前社會已經進入指數時代,變化加速,處處可見不對稱的顛覆技術、複雜的跨域知識,和不確定的未來。未來會是如何,沒有人知道。比起預測未來,書中的九大法則更值得我們去學習、思考、執行:
群起勝過權威──群眾力量能改寫歷史,也能改寫未來
拉力勝過推力──與其被動承受,不如主動出擊
羅盤勝過地圖──在無法預測的年代,決定方向比決定目的地更可行
冒險勝過避險──承擔足夠的風險,才能擁有足夠的安全
違逆勝過服從──沒有反抗,就沒有改變
實行勝過理論──變化成為常態,慢慢來不會比較快
通才勝過專才──愈多的能力,代表愈多的機會
柔韌勝過剛強──面對失敗,柔軟與韌性能避免攔腰折斷
系統勝過個體──再強大的個體,也比不上一套強大的系統
MIT媒體實驗室負責人.日本網路教父伊藤穰一,與MIT媒體實驗室訪問學者郝傑夫,為我們帶來的不是未來展望,而是能面對各種情況、逆轉思考的未來生存法則。當我們為求生存而選擇進擊,在加速變化的世界中邁步前行,就會發現眼前風景,正是我們心中憧憬!
MIT媒體實驗室總監、創用CC執行長、PureTech董事長,兼任索尼公司、騎士基金會、麥克阿瑟基金會、紐約時報集團董事。曾創辦多家公司,是Flickr、Kickstarter、Twitter等企業的早期投資者。為該領域的激進者、創業暨創投者,擁護新興民主、隱私權與網路自由。曾入選《時代》「世界網路精英」、世界經濟論壇「百大全球未來領袖」、《商業週刊》「25位網路最具影響力人物」。
東北大學助理教授暨媒體創新課程創辦總監、MIT媒體實驗室訪問學者。《連線》長期特約撰稿人,同時為《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時代》、《新聞週刊》等多家媒體撰稿。2006年創造「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一詞,著有《玩家外包:社群改變遊戲規則》。
譯作超過百本,包括近期的《金錢心理學》、《機器,平台,群眾》、《中國模式》、《區塊鏈革命》、《心態致勝》、《複利效應》、《小規模是趨勢》、《智能商業模式》。
推薦序
前 言
法則一 群起勝過權威
法則二 拉力勝過推力
法則三 羅盤勝過地圖
法則四 冒險勝過避險
法則五 違逆勝過服從
法則六 實行勝過理論
法則七 通才勝過專才
法則八 柔韌勝過剛強
法則九 系統勝過個體
結 語
誌 謝
注 釋
難以預見的未來產業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大咖啡館(Grand Café)外萬頭攢動,人們正等著觀賞一場神祕的表演。主辦單位保證,只要花一法郎,就能目睹人類史上首見的「活相片」。對現代人來說,這僅類似於嘉年華會的串場表演,但對19世紀末的巴黎人而言,簡直難以抗拒。那是個尋求感官刺激的年代,降神儀式、弄蛇術、鬥熊、土著戰士、魔術師、環場壁畫、靈媒,這些奇觀和1890年代許多科學發現與工程進展並列頭條新聞。
就在幾年前,艾菲爾(Gustave Eiffel)蓋出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物,電力使巴黎成為「光之城」,汽車開始在首都寬廣的林蔭大道上超越馬車。工業革命改變了日常,為生活帶來各種新奇與急遽的變化,難怪巴黎人會認為,每天晚上都有可能發生新鮮事,因為事實經常如此。
首批欣賞「活相片」的觀眾魚貫步下昏暗狹窄的階梯,進入咖啡館地下室,在排列整齊的摺疊椅上就坐。有個男人站在室內中央升起的平台上,擺弄著一個小木箱。尷尬片刻後,這個裝置突然發出一道光,射向布幕,映照出一群女性從工廠門口現身的靜止畫面。觀眾覺得稀鬆平常,因為在半數的巴黎市區都能看到人們離開工廠的場景。
隨後,畫面不可思議動了起來,影像活現,女性開始三三兩兩步出工廠,行色匆匆。以今日的標準來看,畫質粗糙得可笑,但在那晚的咖啡館地下室,足以讓人瞠目結舌。觀眾有的鼓掌,有的發笑,有的直視前方呆坐。五十秒後,影片結束。製作史上第一部電影的盧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只能在十七公尺長的膠捲中放入這麼多內容,他們把這項發明取名為「電影機」(Cinématographe)。
身為第一批目睹光線轉化成活動影像的人,第一批在螢幕上看到裙襬隨風飄動的人,那是什麼感覺?「你必須身歷其境,才能了解現場有多興奮。」最早的一位放映師回憶:「每一幕變化都伴隨熱烈喝采,六幕後,我打開放映室的燈光,發現觀眾渾身發抖,還有人哭了出來。」
這場奇景很快就被傳開,大咖啡館外人潮聚集,甚至混亂到要出動員警維持秩序。一個月內,盧米埃兄弟拍攝了幾十部五十秒的新影片,節目單整整增加了一倍。1896年春,這對精明的商人與發明家開始在歐洲與美國展示自己的作品。不過,盧米埃兄弟不是因為這項發明而廣為人知,是因為一部名為「火車進站」(L’Arrivée d’un Train)的電影。應該說,是因為這部電影首映時造成的騷動。
你不需要精通法語,也能從片名猜出電影情節。參加首映的觀眾並未收到任何警告,觀看時,誤以為火車就要衝出螢幕,把他們撞得粉身碎骨。滿場觀眾爭先恐後、跌跌撞撞往門口奔逃,放映結束的燈光亮起時,狹窄的樓梯間擠滿了人群。慘烈的程度取決於你參考的版本,也有現代學者質疑此事件的真實性。
無論真假,這個故事很快就成為電影史的傳說,成為評論家洛伊佩丁(Martin Loiperdinger)所謂「電影的創始神話」。這則都市傳說顯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或許能準確傳達人們目睹不可思議事件的異樣感。直截了當的事實不足以形容這種感覺,所以必須創造一個神話來解釋。技術超出我們能夠理解的範圍,而這不是最後一次。
人們大概會合理預期,舉世聞名、作品不斷的盧米埃兄弟將變得非常富有,對媒體發展貢獻良多。事實上,他們在1900年便停下腳步。在宣稱「電影是一項沒有前途的發明」後,兩兄弟轉而投入研發沖洗彩色照片的有效方法。
最讓人詫異的,不是兩位傑出企業家的嚴重誤判,而是這項聲明在當時看起來確實是個明智的抉擇。邁入20世紀後,盧米埃兄弟所處的領域變得相當擁擠,他們的電影激起無數的模仿者。早期的電影都是從一個角度拍攝單景,沒有左右運鏡,沒有切換鏡頭,劇情也僅限於:某個男人不小心踩到釘鈀,釘鈀彈起砸中鼻子,引發哄堂大笑。
難怪當時的人認為,電影跟其他刺激感官的事物一樣,只要新鮮感一過,就淪為茶餘飯後的消遣。盧米埃兄弟發明的是播放技術,不是媒體;觀眾看到的是會動的相片,不是電影。
盧米埃兄弟未能充分理解自身發明的價值,一些頗負盛名的發明家、工程師與技術人員也沒有注意到他們工作成果的潛力。有史可鑑,那些最接近核心技術的人,最難預見該技術的最終用途。
1844年5月,摩斯推出全球首部商用電信系統,即電報機。他站在美國國會大廈的地下室,向六十公里外的巴爾的摩火車站發出一則訊息,訊息內容引述自《舊約全書》:「神做了何等的大事。」短短幾年,美國各大主要城市都享有這種電信系統帶來的即時通訊;不出十年,第一條橫渡大西洋的電纜正準備鋪設。
「神做了何等的大事。」這句話出自〈民數記〉第二十三章二十三節,普遍被認為是用以感激:「看天父為你做的一切!」當時,摩斯想以創造者的名義為美國電報施洗,而所謂創造者,指的是上帝,不是自己。但那天稍晚,他把這段話記錄到紙上為後世留存時,加了一個問號,整句話的意義因此而改變。摩斯向來以信仰虔誠聞名,然而,這個問號使他成為一個更有思想的人物。千百年來,論信差是誰,訊息從未能走得比馬還快;但是現在,訊息靠著某種宇宙力量快速傳輸,摩斯或其他人如何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他不知道。摩斯辭世前仍堅信,電信業的下個重要發展將是同時傳輸多條訊息的電纜,而非電話。當貝爾首度展示他的發明時,摩斯嗤之以鼻,認為那不過是電子玩具。數十年後,愛迪生的洞察力也沒比摩斯高明多少。
首部留聲機,那台被愛迪生稱為「會說話的機器」上市時,是用來讓商人記錄口述訊息的裝置,名為「愛迪生電話」。多年後,他還是不認為有人會拿來撥放音樂。無師自通的工程師強生(Eldridge R. Johnson)卻意識到留聲機的潛力,認為這將把音樂帶入每個家庭的客廳與餐廳。1901年,強生創立勝利錄音公司(Victor Records),開始和卡魯索(Enrico Caruso)等知名演唱家簽約。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強生則發明了錄音產業,而後者的價值更勝前者。
後世難免會嘲笑這類失策者,彷彿愛迪生就像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所飾演的傻瓜,盲目犯下歷史性的可恥大錯。至於擁有即時通訊系統、掌握龐大資料庫的我們,則能免於發生如此嚴重的預測失誤。但就像來到城市裡的泰山一樣,人們總是無法領會自身創造物品的價值。
19世紀末,工廠使用的蒸汽引擎總是被配置在渦輪機的大型中軸周圍。經濟學家保羅.大衛(Paul David)研究最早的電氣化工廠時發現,規劃者依舊把電動馬達集中配置在廠房中央,即便是新建的工廠,仍如此設計,但其實沒有必要。結果,原本應提高生產力的創新,似乎完全沒有產生效用。直至三十年後,管理人才開始運用電動馬達的靈活性,根據作業流程來配置工廠設施,生產力因而翻倍,有時甚至提高到三倍。
我們所處的年代,也沒能免於這種盲目。1977年,全球首屈一指的電腦公司迪吉多(Digital)總裁歐爾森(Ken Olson)對群眾表示:「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在家中擺一台電腦。」整個1980年代,即使微軟和蘋果早就推翻這個論點,他仍如此堅持。2007年,微軟前執行長鮑默(Steve Ballmer)告訴《今日美國》:「iPhone無法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這些軼事除了讓人覺得有趣、錯愕,其實深富意義。這不是要嘲笑那些作古的美國發明家,而是要提醒我們:我們容易誤判情勢,容易被主流思想所蒙蔽。儘管世界已經發生巨變,我們的大腦構造還是跟古人沒什麼兩樣。那些古人認為,汽車是一時的流行,火是用來取暖、在洞壁產生有趣投影的技術。
本書源於一個信念,即任何時期的人類發展,都會抱持共同的假設與信仰,這裡指的並非見解或意識型態。而在這些假設與信仰下,會有一套觀念,即本質是無意識的,準確來說是前意識的假設:強優於弱;博學勝過無知;天才比異類更受歡迎。把你的見解、你的政治信仰、你對這世界與自身地位的看法,都想像成屋子裡的家具。長期以來,你一直有意識去取得、丟棄、保留這些東西,並在需要時添置新家具。
但我們要談的不是這些,而是談屋子裡的其他東西,即那些支撐你所有意識思想的樑柱結構。換言之,本書不是探討你知道的,而是探討你不知道你已經掌握的事物,並讓你意識到為什麼質疑這些假設會如此重要。
如何不被快時代拋在腦後
李開復 創新工場董事長暨首席執行官
在2017年初的世界經濟論壇上,我有幸與MIT媒體實驗室負責人伊藤穰一就「人工智慧」這一話題展開討論。那是一場非常有意義且有趣的對談,我們在很多觀點上不謀而合,他富有遠見的獨特視角同時也讓我思路更加開闊。
如今,伊藤穰一和郝傑夫的新書就要付梓面世了。為了完成這本書,他們花了四年的時間,採訪了大量與媒體實驗室有關的人士,包括學生、工作人員和老師。從書中大量詳實的案例和資料中,能夠看出兩位作者的扎實功底、勤勉和努力。在此,向他們表示祝賀。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極富遠見的思考者。他們敏銳的看到,隨著科技革命和資訊革命的發生,世界已經進入數位時代,變革快速出現,而人類的思維卻總是處於脫節狀態。面對這個充滿不對稱性、複雜性、不確定性的嶄新系統,人類的思維需要更新迭代。本書基於此提出了現代世界生存的九大法則,以幫助個體和組織應對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未來。
這九個法則分別是:群起勝過權威、拉力勝過推力、羅盤勝過地圖、冒險勝過避險、違逆勝過服從、實行勝過理論、通才勝過專才、柔韌勝過剛強、系統勝過個體。
這些法則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伊藤帶領下的媒體實驗室每天都在實行的工作方式,極大的激發了研究人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媒體實驗室始終保持獨特性、新穎性和神奇性。
在書中,我驚喜的看到這些富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奧斯曼(Neri Oxman)所創作,用六千多隻蠶吐絲包裹成的複雜圓頂結構「蠶絲篷」(Silk Pavilion);合成生物學家奈特(Tom Knight)組織的國際基因工程機器競賽(iGEM),與贏得2013年大獎的貝當古小組(Team Bettencourt),後者致力於研究肺結核的根治辦法;神經科學家博伊登(Edward Boyden)主導了雄心勃勃的大腦揭祕計畫,他們透過基因改造神經元成功治癒了老鼠的失明,未來這項技術將可以用於治療人類從帕金森氏症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許多大腦紊亂病症。
本書作者之一的伊藤成長經歷頗為傳奇。他曾兩次從大學退學,做過夜店DJ,經營過一家書店,並參與創建了多家公司。他還是一位風險投資人,投資了Twitter、Kickstarter等著名公司,並擔任索尼、紐約時報集團的董事會成員。
創業和投資的經歷讓伊藤對企業組織和管理方式有諸多體會。書中提到的美國線上(AOL)案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
2000年,我在美國擔任微軟全球副總裁,旁觀了美國線上對時代華納(Time Warner)的收購。這在當時是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收購。那時正值美國的網路泡沫,股價飛漲,美國線上意氣風發。可是隨著那斯達克股市崩盤和網路泡沫的破滅,網路產業瞬時進入寒冬。合併後的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公司陷入長期虧損,最終在2009年正式分離。現在,美國線上已經沒落。
這件事帶給我思考,在以網際網路為基礎建構的、快速變化的現代世界,企業該如何保持創造力?作者在研究維基百科、Twitter的案例後發現,成功的經營策略是透過網絡將需要的資源吸附過來,而不是將材料和資訊集中儲存起來。這也是我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的理念之一,鼓勵中國的年輕創業者以開放的心態,用「拉力」而非「推力」法則,將優秀的人才和資源組織起來,同時透過持續的迭代和調整,實現低成本的創新。
2011年,伊藤被享譽世界的MIT媒體實驗室聘為總監。不少人好奇甚至懷疑,沒有學士學位的伊藤如何能實現如此成就?這本書也給出了答案,祕訣就是自我驅動式學習。
伊藤認為,傳統的教育是單向、自上而下的知識傳遞模式,是接受別人教授知識的過程。而一個人只有將學習和自己的興趣、個人關係以及可能追求的機會聯繫起來時,才會學得最好。人們必須培養興趣驅動式、自主式和終身式學習能力,否則將永遠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處於劣勢。
這和我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思考非常相似。在不久後的未來,簡單的、重複性的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現在社會中50%以上的工作會消失。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已經在逐步發生的事實。例如,《紐約時報》已經大量使用機器人寫稿,摩根大通即將啟用機器人來進行全球股票演算法交易;機器視覺的進化不可避免的會給保全業造成衝擊;2016年我嘗試採用的智慧投資演算法,獲得了比我私人理財顧問高八倍的收益等等。
在與強大人工智慧的競爭中,無論是理工科學的發明,還是人文藝術的創意,人類必須變成創新型學習者,否則將會被「沒有人性」的機器無情取代。
更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主張了多樣性的價值,認為身處在這個極端複雜的時代,多樣性是一種好的管理方式,無論是對雇主還是員工、管理人員還是工作人員,通才將帶來全面的好處,擁有不同背景員工的機構在解決問題時更有優勢。
通才的重要性不僅僅局限於商業領域,而是維繫了共同的價值。接納多樣性是每個人都需要持續增強的能力,也是一種隨時讓自己增強「拉力」、每天保持理解和學習新事物的絕佳習慣。回到我和伊藤關於人類未來工作的那場對話,人工智慧會帶給人們比工業革命更為巨大、猛烈的變化,此時,學習和適應能力最強的人,才有可能及早做好準備,為自己找到全新的定位。
各界好評
《進擊》內容有趣且非比尋常,最重要的是,書中樂觀分析我們目前所處的指數時代,為我們提供一條增強適應力與靈活性的途徑。總之,這是一部曠世巨作。
——J. J. 亞伯拉罕(J. J. Abrams),影劇導演
本書是航向未來必備的實用指南,若忽視兩位作者歸納的九大法則,後果堪憂。閱讀本書,你將加速思考、躋身未來,而不是留在過去。
——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共同創辦人
這是本極其重要、非讀不可的書,值得一讀再讀。作者將開啟你的眼界,激發你的靈感,也幫助你指導他人。每讀三頁,你就能找到一個重新定義世界的理由。
——賽斯.高汀(Seth Godin),行銷專家
本書深具啟發意義,內容結合故事、分析與實用訣竅,是幫助你解讀科技變化趨勢的最佳指引。錯過本書,你將落於時代之後。
——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賈伯斯傳》作者
AI、機器學習、VR、生物科技,世界的變化快到讓人難以追上,每個人都想問那個價值連城的問題:「下一件大事是什麼?」本書並沒有試圖告訴我們答案,但慢慢閱讀和思考書中的九大法則,在面對變化時,你就不會根據別人的行動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本書不保證能讓你更容易生存,但應該會讓你較不容易害怕未來的每個變化。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不少創業家朋友來自MIT媒體實驗室,他們聰明、勤奮、高度掌握最新科技,還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信念,但我無從拆解。讀了本書,終於恍然大悟。比起無謂的預測未來,不如真正去理解手上的科技,將其轉換為打穿未來的武器。換言之,不讓未來當莊,而是由我們自己做主。市值最高的企業不再由分析師創造,只有創業家才有這種獨創未來的狼性,不是嗎?
——Mr.6 劉威麟,網路趨勢觀察家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