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對機器可能取代人力而感到焦慮,許多經濟學家卻對此抱持樂觀的態度,因為從歷史來看,新的發明總是會補充人類勞動力的不足,或是創造出更多新形態的工作;機器其實可以幫助勞工,而非傷害勞工。
然而,丹尼爾.薩斯金梳理過去數十年來的人工智慧研究成果,推翻過往經濟學家的看法。以往各界廣泛相信,機器必須先學會人類的思考或推理才有可能超越人類,當AlphaGo也能戰勝人類棋士,證明機器可以藉由讀取海量數據、自我學習,表現得比人類更好。
未來,每個人都會面臨「科技性失業」,只有掌握資本和機器的少數人才能免於這波經濟浪潮的傷害。
薩斯金強調,只有積極思考如何公平分配經濟繁榮的成果,以及縮限科技巨頭急遽增強的政治權力,才能避免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的貧富不均情況。而當人人都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生活,我們最重要的課題,便是如何找到人生的目標與意義。
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經濟研究員,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客座教授。曾在英國政府中擔任過各種職務,包括英國首相策略單位的政策顧問、唐寧街十號政策單位的政策分析師,以及內閣辦公室的資深政策顧問。
薩斯金專門研究人工智慧與科技對社會、工作的影響。曾與同為經濟學家的父親理查.薩斯金(Richard Susskind)合著暢銷書《專業人士的未來》(The Future of the Professions),探討人工智慧對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傳統專業人士的衝擊。
此外,薩斯金在TED的演講〈未來工作的三大迷思〉引發熱烈討論,並創下超過150萬觀看人次的紀錄。
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職於國內、外財經媒體、金融機構,目前專職翻譯。
自序
簡介
.第一部分 人工智慧的脈絡
第一章 被誤解的自動化焦慮
第二章 勞動時代
第三章 實用主義者的革命
第四章 低估機器能力
.第二部分 科技進步的威脅
第五章 任務侵占
第六章 摩擦型科技性失業
第七章 結構型科技性失業
第八章 科技與不平等
.第三部分 因應之道
第九章 教育的限制
第十章 大政府
第十一章 科技巨頭
第十二章 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後記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
被誤解的自動化焦慮
人類社會中的經濟成長是非常晚近的時期才發生的現象。實際上,在近三十萬年的人類歷史中,絕大部分時候的經濟生活是相對停滯的,遙遠的先人僅僅憑著狩獵、採集勉強維生。但是近幾百年間,經濟停滯的局面突然迅速結束,每個人的產量提升大約十三倍,全球產出則是激增近三百倍。試想將人類歷史濃縮成一小時,經濟成長階段大約只占最後半秒鐘,巨大的變化彷彿只發生在一眨眼之間。
經濟學家往往都同意,經濟成長是科技持續進步所致,不過為何是從西歐開始(乃至於何處是發源地、始自何時並延續至十八世紀末),反倒是各持己見。原因之一可能是地理因素:某些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宜人的氣候,以及有利貿易往來的海岸線、河川水道。再者可能是文化因素: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受到差異極大的歷史知識、宗教影響,對科學方法、財政、辛勤工作或其他人的態度(有人說社會的「信任」程度很重要)也有所不同。不過,最普遍的解釋則是公共制度的差異:某些國家保護財產權,並施行法治以鼓勵冒險進取、賺取財富與創新活動,但其他國家並沒有這麼做。
無論是出於什麼特定原因,可以確定的是英國主導經濟成長,在一七六O年代開始領先其他國家。往後幾十年間,新機器陸續發明並導入生產行列,大幅改善商品生產方式。諸如蒸汽機之類的機器成為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的標準象徵。工業革命可以說是人類歷史洪流當中最重要的時刻,「革命」一詞頗具戲劇效果,但用來形容這場變革還算是太輕描淡寫了。
在此之前,任何經濟成長的規模都有限,而且總是斷斷續續或是在轉瞬間消逝。但在工業革命之後,經濟開始相對大幅而穩定的成長。到了今天,我們已經完全習慣這種既定的經濟成長趨勢。試想一下,每次只要遇到經濟成長的停頓或減緩,就會引發人們的憤怒與焦慮,沮喪與挫折的浪潮席捲整個社會,好像沒有經濟成長我們就不能生活得很好。
工業革命時代催生的新穎技術,讓製造商能夠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有效率的運作,簡言之,就是成本更低、產量更高。在這場現代經濟成長的開端,我們可以察覺到「自動化焦慮」的起源。人們開始擔心,採納這些機器製造更多商品,意味著依賴人類完成工作的需求減少了。看來,經濟成長與自動化焦慮似乎從一開始就交織而生。
當然,人們一定在更早之前就對自動化感到焦慮。不管是哪一種創新發明,都不難想像或找出哪些不幸的傢伙可能會受到威脅。例如,在工業革命以前的所有技術中,印刷機可能是影響最深遠的一項技術,但它最初曾遭到想要保護傳統手藝的文人墨客大力抵制。每當談到印刷版《聖經》,他們就會說,唯有惡魔才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複製出大量複印本。不過,工業革命期間發生的變化具有不同於過往的特殊性,這場變革的強度、廣度與持久度,讓人們對自動化更加焦慮了。
自動化焦慮
自動化將奪走工作機會的焦慮情緒不斷蔓延,終於引發反彈和異議。看看謙虛的珍妮紡紗機(Spinning Jenny)發明者詹姆士.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的遭遇就知道了。他是一個不識字的紡織工,退隱在蘭開夏郡的偏鄉小村內靜靜打造自己的機器。他的機器使棉花團中紡出紗線的速度比人工更快,當時將棉花原料轉變為紗線的需求日漸成長,因此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創新發明。(事實上,截至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生產的布料高占全球生產量的一半。不過,當哈格里夫斯打算開始做些什麼事的風聲傳出去後,鄰居竟然破門而入拆毀機器,甚至無故搗毀他的家具。哈格里夫斯試圖到其他地方興建工廠時,他和他的生意伙伴還遭到一群暴民的襲擊。
和哈格里夫斯同時代的約翰.凱伊(John Kay)在一七三O年代發明自動飛梭機時,也面臨相同的命運。據說,他的住所遭到狂怒的織布工洗劫,「要不是兩名好友緊急把他塞進羊毛毯裡,運到安全的地方藏匿,恐怕早就命喪暴民手中。」曼徹斯特市政廳(Manchester Town Hall)有一幅壁畫就是在描繪他祕密逃離險境的過程。
前述實例都不是單一事件。工業革命期間,破壞科技產品的行為非常常見,這群像強盜的烏合之眾如今被稱為:盧德份子(Luddites)。這個名稱來自一名真實性有待商榷的織布工奈德.盧德(Ned Ludd),他住在東米德蘭(East Midlands),在工業革命剛開始時搗毀一整組紡織機。奈德這個人物可能是憑空杜撰出來的,不過有人率領群眾四處破壞機器卻是鐵錚錚的事實。
一八一二年,英國國會被迫通過「破壞紡織機等物法案」(Destruction of Stocking Frames, etc. Act),明定破壞機器為犯罪行為,最高可判處死刑,數名罪犯很快就被起訴、處死。隔年,罰則放寬,改成放逐澳洲;但事實證明,這種程度的罰則恐怕無法達到懲戒效果,因此到了一八一七年又再度改回死刑。時至今日,我們依舊稱不情願採納新科技的人為「當代盧德份子」。
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國家並非總是站在發明者這一邊。事實上,有時候這些心生不滿或不甘願的勞工會帶來不少麻煩,試圖介入或阻止他們討厭的創新發明四處傳播。想想一五八O年代的兩則故事:其一是英國牧師威廉.李(William Lee)發明了一部不需要用雙手編織的機器。一五八九年,他啟程前往倫敦,希望向伊莉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展示他的發明,並獲得專利保護,可惜她一看到機器就直截了當的拒絕,並說:「大師,您的志向高遠,但請想想您的發明會對我可憐的國民產生什麼影響。這項發明肯定會剝奪他們的就業機會,毀掉他們的一生,甚至淪落街頭行乞。」其二是發生在波蘭人安東.莫勒(Anton Möller)身上的悲劇。這個不幸的人在一五八六年發明織帶機,之所以說他不幸,是因為他的家鄉格但斯克市(Danzig)議會不但駁回他申請專利的要求,還祭出絞死令回應他的請求。這一點和現今我們總是熱情回應企業家的反應完全不同。
然而,不只是勞工和國家焦慮,隨著時間流逝,經濟學家也開始認真看待自動化的威脅。正如前述,一九三O年,凱因斯讓「科技性失業」的說法就開始流行,不過,經濟學理論的其中一位奠基者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其實比他早一百多年開始研究這項議題。一八一七年,李嘉圖出版生平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四年後發表新版,納入全新章節<論機械>(On Machinery)。在新版中,他做出重大的學識讓步,宣稱他改變「科技進步是否有益勞工」這項議題的看法。李嘉圖原先一直假設:對勞工而言,機器是「一般商品」,但後來他認為這項假設是一個「錯誤」。或許是見識到當時工業革命在他的家鄉英國引起嚴峻的經濟變化,他認定這些機器實際上「多半非常有害」。
擔憂機器具有負面衝擊的思維貫穿整個二十世紀。近幾年來,我們看到關於自動化威脅的書籍、文章與報告傾巢而出,但其實早在一九四O年,關於科技性失業的辯論就已經很常見,以致於《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認為稱它為「舊論點」也很自然。這些論點確實經常重複出現,二O一六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告別演說中定調自動化是「下一波經濟位移」(the next wave of economic dislocation),而大約六十年前的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也是如此,當年他採用的詞彙幾乎和歐巴馬一樣,直指自動化帶來「產業位移的黑暗威脅」(the dark menace of industrial dislocation)。
無獨有偶,二O一六年,英國物理學家史帝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描述自動化將如何「毀滅」藍領工作,並預言這種情況恐怕很快就會「外擴……深入中產階級。」然而早在一九三一年,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提出類似的威脅,警告世人那些原本用來幫助人類擺脫繁重勞動的「人造機器」,會泰然自若的反過來「征服」它們的創造者。事實上,自一九二O年以來,幾乎每十年就能在《紐約時報》上找到以不同方式談論科技性失業威脅的新聞報導。
動盪與變革
大部分與「新科技傷害經濟」有關的焦慮其實都搞錯重點了。回顧近幾百年來的演變,幾乎沒有證據支持這股主流的恐懼:科技進步將創造大量永久失業的勞工。新科技確實不斷淘汰勞工,不過最終大多數人都會找到新的出路。人們一次又一次擔心「這次不一樣」,擔心最先進的科技將一舉淘汰勞動大軍的情勢已經迫在眉睫,但事實上每一次的結果都一樣,龐大的失業潮並未發生。
可以理解的是,對未來有所期待是大家還能保持樂觀的原因。如果說,以前那些擔憂未來的人都是庸人自擾,那麼我們也可以肯定的說,現在擔憂的人是多慮了嗎?
正如我們所見,問題沒那麼簡單。以前擔憂「這次不一樣」只是白忙一場,現在這種擔憂卻有可能是對的。更進一步來說,就算只是歷史重演,我們仍應當心,別被過度樂觀解讀過去的論述沖昏頭。沒錯,被新科技淘汰的勞工確實會試圖另謀新職,但事情絕對不會以溫和或良性的方式發生。再以教科書認定為代表科技進步關鍵時刻的工業革命為例,儘管當時充斥著盧德份子的恐懼,我們從圖1.2看到,英國的失業率依舊維持在相對低點。
但是,同時間整體產業大舉衰敗,許多原本可以賺錢的編織、蠟燭等手工藝品,全都成了無利可圖的消遣玩物。社區被掏空,整座城市急遽陷入衰退,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的實質薪資水準也不再讓民眾滿意,一七六O年至一八二O年僅成長四%,同期間食物更貴、菜色更糟、嬰兒死亡率惡化,預期壽命也下降。甚至人們還變矮了:一位歷史學家提到,在前述的負面發展下,人們的平均身高降至「有史以來最低水準」。
如今,盧德份子經常被視為對科技一竅不通的愚蠢人士,但有證據顯示,他們的滿腹牢騷其實合情合理。事實上,科技變革引爆的劇變與困境最終促成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的出現,或許這是二十世紀最激進的發明產物。被科技淘汰的勞工最終找到新的出路,這其實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事。美國經濟學家泰勒.科文(Tyler Cowen)曾說:「或許未來和過去沒什麼兩樣。」這正是為何我們不應該對工作的未來感到樂觀。
當我們思考所有可能的未來情境時,請記住這些十分管用的資訊。今日,我們花許多時間試圖算出未來將會有多少「職缺」。在悲觀主義者想像的世界中,有一大批人發現自己無所事事到處閒晃,沒有任何產能,因為工作全部交給「機器人」代勞了;對此,樂觀主義者則指出,當今許多國家或地區的失業率都創下歷史新低點,並強調害怕未來沒有工作可做實在是無稽之談。但是就這個議題而言,雙方都採取一種非常狹隘的方式思考工作的未來,好像唯一的重點就僅止於我們是否受雇而已。
以史為鑑,這種單從「職缺」出發的思考角度無法掌握全貌。科技變革可能造成的衝擊不只是職缺的數量,更涉及工作的本質。一份工作該值多少錢?有多安全?工作日或工作週期有多長?工作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任務:是很充實、會讓人一早就想立刻跳下床開始進行的活動,還是一種會讓人想要逃避的事情?單單只關注職缺數量的問題,不只像是古諺所說的見樹不見林,更是無視樹林裡形形色色的樹種。
現在,我要回頭繼續討論「職缺」的問題。不過我們必須記住,科技進步對整個工作世界的影響不只是職缺的數量,還會對各個層面都造成衝擊。下一章會仔細檢視這部分。
各界前瞻推薦
「任何思考未來經濟的潛在總統候選人都必讀此書!」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對於新科技將如何改變工作世界,極具開創性與發人深省」
──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前英國首相
「為人工智慧時代工作的辯論,提供一套傑出、縝密的論述。本書通今博古、見多識廣,正是理解數位科技與人工智慧如何重塑經濟與勞動市場的不二之選。」
──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聯合國永續發展中心主任
「本書參透人工智慧時代工作的未來。從經濟學角度來探討這個議題,本書內容可謂深思熟慮、見識卓越;不過本書真正的優越之處在於超越經濟學範疇。其貢獻無庸置疑。」
──勞倫斯.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榮譽校長
「丹尼爾.薩斯金針對科技即將改變人類工作型態的趨勢提供一種值得信賴、毫不誇張的觀點。這本論點強而有力、體現人性的著作值得全世界讀者展閱,影響深遠。」
──馬丁.芮斯(Martin Rees),英國皇家天文學家、《論未來》(On the Future)作者
「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探討至關重要的主題。行文優雅、充滿原創思想,而且分外吸睛。」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The Undercover Economist)《亂,但是更好》(Messy)作者
「這是一本探討重量級議題的重要著作。薩斯金的結論是,最終我們將迎來一個有薪工作變少的世界,這股趨勢將會撼動我們的經濟和社會基礎。這將是令人望之生畏的艱難挑戰,我們必須立即開始認真思考。」
──馬丁.沃夫(Martin Wolf),《面對轉變與衝擊的年代》(The Shifts and the Shocks)作者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