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未來總在我們還沒察覺之前就已到來,我們必須立即開始思考與準備!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賴虹伶,天下文化編輯
新冠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僅危及人們的身心健康,也讓失業與經濟衰退的陰影,持續壟罩在世界許多地方。
身在台灣的我們,有幸在這場全球性的巨變中挺了過來,但我們不能因此心生一絲鬆懈,除了必須繼續堅守抗疫防線,更要懂得居安思危。因為疫情帶來的不只是會立刻造成傷害的生命安全問題,也包含潛伏在社會與經濟結構中的深層變化。
比方說,為了防疫,企業開始啟用不會被病毒傳染、更具生產力的機器人,取代人類來提供商品與服務,那麼,為此丟掉工作飯碗的人們該怎麼辦?為了防疫,我們准許政府與科技公司蒐集我們的數據行蹤資料,從而使他們得以更加滲透、控制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為此,人們又該如何與之抗衡?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只是暫時性的現象,一旦疫情平息,我們的生活也將回復常軌。然而牛津經濟學家丹尼爾·薩斯金在《不工作的世界》中回顧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經濟與科技發展史,說明自動化的腳步往往是一去不回頭。人工智慧正以超乎我們想像的速度進化成長,甚至可以代替人類執行醫療診斷與法律文書審理等需要高智能的工作。
換句話說,即便沒有疫情這項加速自動化的變因,我們也無法避免「科技性失業」的巨浪席捲各行各業。
為了迎戰科技對職場造成的衝擊與經濟不平等,丹尼爾・薩斯金詳細檢視教育、稅收與福利等制度,為個人與政策制定者指出未來可以努力的途徑。同時,他也對近年來引起熱議的「無條件基本收入」進行補充與修正,好讓這一套以實踐分配正義為目標的制度,有更具體可行的方向。而當科技巨頭趁勢崛起,如何限制其權力擴張,薩斯金也及時給予極具啟發性的思考與對策。
如果一切都如預期,我們學會善用科技創造經濟繁榮,讓機器人代替我們工作,再透過良好的分配方式讓人人雨露均霑,未來就會是一片坦途嗎?不,還有一個更重大、與每個人切身相關的問題等著我們回應,那就是:當我們不工作以後,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呢?
未來總在我們還沒察覺之前就已到來,我們必須立即開始思考與準備!
【書籍資訊】
《不工作的世界》
出版日期: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