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的愛,是孩子最深的渴望
輕鬆陪孩子讀一個故事、看一段電視節目、討論一則新聞事件,
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正確價值觀,
教出一個自信快樂,足以抵抗外界誘惑的好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孩子處於青春期的父母,常苦於「孩子不跟我們說話」「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很擔心他們受誘惑而變壞」。面對青春期孩子的狂飆歲月,就像對付流感一樣,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體質,當病毒入侵時,才有足夠的免疫力。而抵抗力的培養,等到青春期就來不及了,最好的時機就是五至十二歲,也就是進入學齡期之後到青春期之前,學者稱之為「教養的黃金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對父母敬畏、仰慕的階段,喜歡跟著大人,聽大人分享,對父母說的話接受度很高,也願意跟父母互動,是培養孩子正確學習態度和習慣的最佳時機;同時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可以講理,有思考及判斷力,學齡前的命令、指導方式已經不適用,「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教養方式。
繼《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後,幼教博士、親職教育專家陳姝伶與資深媒體工作者余怡菁,將告訴父母如何把握這段培育品德、道德等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進行有效的溝通。書中剖析溝通的基礎、障礙,並提供溝通工具,幫助親子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否則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就為之晚矣。
台大社會系、社會研究所畢業,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幼兒教育系博士,專攻幼兒認知發展及親職教育。1991年在舊金山灣區成立親子樂園,義務解答華人父母在教養上的疑惑,近年並應邀在灣區各處演講,帶領讀書會和父母成長班。
台大外文系畢業,於一九九一年取得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新聞和大眾傳播碩士。著有《與藝術相遇在紐約—華人藝術家訪談錄》、《杜黑傳》(皆為時報文化出版)。目前定居矽谷,任職於美國非營利事業,專長於家庭教養資源。
推薦序 從小教好情緒管理,平順度過青春期 洪蘭
自序一 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 陳姝伶
自序二 好好享受養兒育女的快樂 余怡菁
第一章 善用教養的黃金期
青春期孩子真難懂?
用快樂自信,抵抗外界誘惑
建立親子溝通管道的關鍵期
第二章 溝通的基礎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最深的渴望
孩子需要被了解
從日常生活中贏得孩子信任
把精力花在有用的互動
溝通三要素
天時
地利
人和
良性溝通的重要
孩子想法不是憑空來的
讓孩子有機會了解你
多說感恩的話
以身示範,先感恩孩子
培養地球公民
創造歡樂的記憶
「快樂時間」和「管教時間」的比例
第三章 溝通的工具
「我」有什麽感受?
有效的傾聽
不打斷孩子說話
不要急著給意見
溝通的利器:同理心
看到行為背後的善意
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用對話培養孩子的創意
什麽是開放式的問題?
利用反問,幫助孩子思考
父母要多聽少說
以時事為題材
兒子,這遊戲怎麼玩?
第四章 溝通的障礙
你用什麽樣的框框看孩子?
框框就是看世界的限制
用框框看孩子,必然「心想事成」
有意識的反省自己的框框
孩子如何看待你?
知識的詛咒 (curse of knowledge)
不是對方聽不懂,是你沒說清楚
來自經驗的偏差
男女溝通大不同
媽媽,重點在哪裏?
有話要直説
另一些常見的溝通陷阱
用預言做警告
錯誤指責
假民主
使用否定句問問題
翻舊帳
第五章 孩子犯錯時,如何溝通
兇,可以讓孩子變堅強?
鏡像神經元,啟動惡性循環
情境演練,可以提早面對真實
恐嚇,達不到改變行為的目的
給孩子第二次機會
懲罰不是目的,管理自己才是
包容與溺愛的差別
為親子關係的帳戶加分
作人情,贏得孩子的感激
後果是孩子可以承受的
火冒三丈時,怎麽辦?
沉默是上策
憤怒傷己又傷人
第六章 新世代的挑戰
你和我,我們一直都在學習
手機不是你的延伸
不要讓孩子躲避面對面溝通
造成傷害的是人,不是科技
科技會重組你的腦
學習自我控制的工具
管理自己的慾望,終身受用
了解動機,才能對症下藥
和孩子討論網路安全
教導孩子保護自己
你永遠不會貶值
語言暴力影響深遠
看重自己最重要
學習贏,更要享受輸
錯的地方,都弄懂了嗎?
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
第七章 交朋友
一個不嫌少,快樂就好
內向,不代表社交有問題
害羞,阻擋不了對目標的熱愛
如果孩子被排斥
堷養孩子的自信和判斷能力
如果孩子在學校被霸凌
孩子安全是第一考量
天生特質不同
多了解,不批評
化孤獨為獨立自主、自得其樂
對異性有興趣,是最自然的事
愛他,更要愛自己
從分手痛苦中學習
從正確管道學習性教育
培育孩子善解包容的心
讓孩子理解別人和自己的不同
現實中的確有挑戰
跨越表面障礙,理解真實內在
善解之外的智慧
亦敵亦友的朋友(Frenemy)
捨不得放,就要學會相處之道
媽媽們的推薦
善用教養的黃金期
教養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流感一樣,沒有絕對的預防針。要能預防流感,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身體,當病毒入侵時,可以有足夠的免疫力抵抗。而這種抵抗力的培養,等到青春期時就來不及了。最好的時機就是在黃金教養期。
有位媽媽因為孩子要步入青春期,而憂心忡忡。社會風氣不好,網路上各種不當資訊,尤其色情資訊汜濫;同儕的影響力變大,萬一交上壞朋友,怎麼辦?越想越擔心,甚至擔心到睡不著。
這位媽媽的煩惱,恐怕是大多數父母共有的。青春期是從孩子到成人的過度期,許多特色都和兒童階段截然不同,尤其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想要證明獨立,因此和父母關係常會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青春期孩子真難懂?
有一次我在報紙讀到一則四格漫畫。有兩個老先生坐在公園的凳子,看著穿著垮褲,露出半個屁股的青少年從面前走過。其中一人說:「我們如果穿這種褲子,不知會是什麼模樣?」第三格就是他們穿著這種褲子在街上晃。第四格是看到他們的青少年,大聲驚呼:「天啊!這種褲子不再屬於我們了!」
這則漫畫鮮活的點出青少年獨立的精神,就是要和上一輩切割。他們要有專屬的文化,絕不可以和大人相同。只要大人覺得有趣、好玩的事物,這個階段的孩子就覺得不「酷」了,絕對會避之唯恐不及。不只不要和父母做同一件事,不希望父母在學校現身、不想和父母一起出現,也是這個階段常見的現象,爸媽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排斥」感到沮喪。
此外,青春期的孩子要求被信任,不要父母管,自己的事想要自己決定,自己處理,證明自己長大了。以孩子的立場,他需要去試驗他自己的理論,這是他的學習過程。他需要學會跌倒以後如何站起來,如何避免下次再摔跤。
孩子受挫傷心時,爸媽不要自責沒有做好父母的角色。如果父母一直幫他搬開擋在前面的石頭,孩子不是以為世界上沒有石頭存在,就是萬一跌倒了,爬都爬不起來,那都不是父母樂於見到的。
這段時期父母給與的信任,可以幫孩子發展出社會心理學家艾瑞森(Erik Erikson )所提到的「能力」(Competence)。孩子透由自己的嘗試,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學習,解決問題的。所以在學校發生如被霸淩,或老師處罰不公等事情,孩子往往不願意說,因為害怕父母出面幫他們解決,那就如同告訴別人,我還是父母的「Baby」;也害怕失去父母的信任,因為求救等於承認自己沒能力應付問題。
就是這些發展特徵,讓孩子這段期間特別難理解。也因為要求獨立自主的心理特徵,讓父母覺得管不住孩子。所以,如何在青春期之前,和孩子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才可以避免在青春期時,突然發現無法和孩子溝通。
用快樂自信,抵抗外界誘惑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對付流感一樣,沒有絕對有效的預防針,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身體,有足夠的免疫力抵抗病毒入侵。尤其要預防大環境裏,來自朋友、媒體、文化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心理是否夠健康,觀念是否夠正確,有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而一個快樂、自信的孩子,對外界的誘惑是比較有抵抗力的。這樣的孩子通常具有以下的特質:
.安全感。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支持。了解父母對自己所設的種種限制,是來自於對自己的愛。
.知足感恩。感恩自己擁有的。
.喜歡自己。不管是外表還是能力的優缺點,都能清楚坦然的接受。
.發自内心的快樂。享受由行為的結果所帶來的成就感,進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和自信,而非依賴他人的讚美。
這樣的孩子在同儕互動上,不會為了維繫朋友關係而勉強自己,只有對的事情,他們才會接受。能這麼自在是因為,不管有沒有朋友,他們都很快樂。
要培養這些特質,父母應該特別關心:
.孩子在學校學習中,不是只注重成績,而是是否各學科都真正學懂了。
.孩子在遊戲和責任(如做該做的功課、家事等)之間,如何透過規劃時間來取得平衡點?
.孩子在面對功課壓力、失敗的挑戰,甚至得不到的物質欲望、友情等等時,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眼光和心胸只侷限在功課和自己,還是懂得去關懷他人,甚至世界和地球?
這些都是父母要花功夫和孩子溝通的重要課題。而且,到青春期才培養這種抵抗力,可就來不及了。最好的時機,應該是脫離幼兒期到進入青春期這段時間,也就是五到十二歲左右。這個階段雖然常為父母所忽略,卻是父母教養的黃金時期。
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
陳姝伶,本書作者
距離第一本書出版,已經有六年多。這期間,兒子已經大學畢業,進入研究所;女兒也即將大學畢業。這些年來,透過孩子分享,知道大學生的種種生活和行為,例如沉迷電腦遊戲、喝酒、吸毒(以大麻較普遍)、一夜情、男女關係的浮濫等等。
女兒的看法是:「那些同學不會考慮行為的後果,而且會用錯的理由來解決問題。例如,成績不理想很難過,不去面對它加倍用功,反而解釋心情不好是因為沒有男朋友,所以周末就去參加舞會、喝酒。如此成績並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沮喪,又參加更多舞會,掉入惡性循環。」
聽了兒子和女兒分享的諸多故事,慢慢體會父母千辛萬苦養育孩子,但我們到底教給了孩子什麼?我們有培養他們出外獨立生活,該具備的正確價值觀念,以及思考分析、尊重他人、社會智能等種種能力嗎?我們有教他們在對自己的強項引以為傲的同時,虛心接受自己不足之處,真正的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懂得為自己行為負責,並珍惜自己嗎?
在事事「為孩子好」的出發點上,我們的所作所為:
是在提升,還是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譬如餵飯、送孩子補習)?
是在鼓舞,還是打擊,孩子的學習動機(譬如對孩子做的事只會挑毛病)?
是在添增,還是損傷,孩子的自我信心(譬如否定孩子的想法,認為不成熟)?
是在鼓勵,還是阻礙,孩子的獨立自主(譬如事事幫孩子做,包括做決定)?
一般而言,父母的教養不外身教和言教,而身教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進行著。
好好享受養兒育女的快樂
余怡菁,本書作者
父母最大的盲點,是把養兒育女當成是義務和責任,忘了營造並享受親子之間情感交流的快樂!書中談到良性溝通,和創造親子間共同的回憶,尤其重要。這些點點滴滴,猶如在親子關係中的帳戶中儲蓄,存得愈多,本錢愈雄厚,自然抵擋得了未來可能隨青春期而來的風風雨雨。
我很慶幸那些年和孩子一起走過紐約和歐洲,創造了許多屬於我們的共同回憶。但也很遺憾因重回職場以及家庭變化,自己做得遠遠不夠。在和姝伶寫書的過程,常常恨不得時光倒流,可以讓我在親子關係的帳戶中存足本錢。
當然並不是錯過了這個階段,父母的努力就無效。只是這個黃金階段,父母存一塊,就是一塊;過了這時期,可能要存三塊,甚至五塊,才有一塊的進帳。
當然這個年齡的分界不是絕對,個體性差異很大。尤其網路e世代的孩子,有早熟的傾向,不到十三歲就進入青春期。
在前一本書的自序中,我已詳述和姝伶合作的緣起。姝伶二十年來在矽谷義務性帶領數十個媽媽成長班,許多都延續十年以上,演講更是不計其數,從來都是無償付出,為無數在親子教養中苦惱的父母解答疑難雜症。
近年來,教養書滿地開花,茫茫書海中,很少作者像姝伶這樣兼俱專業知識,以及二十餘年為無數父母解答困惑的經驗。從當年參加姝伶的親子樂園,到合作寫書,我何其幸運在姝伶的身邊,學習當媽媽的方法和智慧,希望透過此書,把這樣的福祉與更多的人分享!
從小教好情緒管理,平順度過青春期
洪蘭
從小教好情緒管理,學會不以哭、發脾氣、摔東西為達到目的的手段時,他們情緒的迴路得以正常的發展,懂得用別的方法去舒解情緒(閱讀和運動是目前看到最有效的兩個方法),這孩子會平順度過青春期。陳博士的書是我所看到最好的教養書,父母可以從中學會很多帶孩子的有效方式。
誠如陳博士所言,父母真的要善用教導的黃金期,孩子在十二歲以前是把父母當神崇拜的,若有人膽敢批評他父親不好,他會衝出去跟他打架,即使打不贏也要打,因為他的神怎能不如別人的神?
但是假如父母沒有跟孩子同步成長,很快的他就認為他知道的比你多,就開始不把你放在眼睛裡了。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當我還是一個十四歲的小男孩時,父親顯得如此無知,我簡直無法忍受在這個老孩子身旁。
可是等我二十一歲時,卻訝然發現,他在短短的七年中,竟然學會了這麼多的事情。」這當然不是父母的知識突飛猛進,而是孩子進入成年期後,發現父母的話其實是金玉良言,只是自己年少氣盛,覺得父母什麼都不懂、看不起他們、不聽他們的話而已。等到自己二十歲進社會,吃到苦頭了,才知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心態一改變,看事情就不一樣了。
教養孩子是父母的天責,「養不教,父之過」,但是如何教?是個大學問。每個孩子不一樣,天下沒有固定的養兒方法,只有不變的教兒準則。一個準則就是以身作則,永遠維持你在孩子心目中神的地位。他一定要尊敬你,才會聽你的話。父母要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陳博士在書中會告訴你,請仔細的閱讀。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