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香港在旺角麥花臣場館舉行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晚會,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應邀演講,剖析八年抗戰與二戰關係。
香港各界為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今在旺角麥花臣場館舉行紀念晚會,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應邀演講,本文為演講全文。
嚴格地說,所謂第一次世界大戰,其戰場範圍僅在歐洲大陸與大西洋,且無規模龐大的海戰,更無空戰,實際只是歐洲大戰而已。所謂第二次世界大戰,才是真正的世界大戰,其戰場範圍擴及歐、亞、非三大陸,以及大西洋與太平洋兩大洋,而海、空戰的規模,也是歷史上空前的;尤其空權,成為決定最後勝負的關鍵。
第二次世界大戰究竟起於何時?一般的歷史學者,似乎以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故意將中國八年抗戰置於世界大戰之外,反映了「重歐輕亞」的傲慢與偏見。
其實,中華民國八年抗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主角,其範圍比歐陸戰場還大,時間比歐戰部分還久,開始的日期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較德國攻法蘭西、英法同時對德宣戰早兩年。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真正開始的日期,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不是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的日期,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之日,而非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德國投降之日。因為,德國投降後,中、美兩國還在中國和東亞的島嶼,對軸心國之一的日本作戰。換言之,第二次大戰起於中國戰場,終於中國戰場,其間中日戰爭八年,英德戰爭六年,蘇德戰爭五年,美日戰爭四年,而法德戰爭只有六星期而已。
在第二次大戰的同盟國中,唯有中國貧窮落後,僅能製造步槍、機關槍等輕武器,且為軍閥分裂割據的國家,面對世界一流的強權日本,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其餘參戰國家,均為已開發的先進國,都能製造飛機、大砲和戰車,武備旗鼓相當,是霸權戰爭。
同盟國中,中國不但作戰時間最久,而且犧牲最慘,計有二千萬人流血,五千萬人逃難,四億人流淚,所依憑的是地廣人眾,且為農業社會,利於持久戰,益以不屈的戰鬥意志,形成精神戰力的優勢,與物質戰力優勢的日本侵略者對抗。其餘國家之間,則是物質戰力的對抗。
正因中國是以精神力對抗日本的物質力,所以在戰場上的傷亡特別慘重。如淞滬戰役,姚子青營長在寶山全營陣亡,山西原平姜玉貞旅長四千官兵全軍陣亡,湖南衡陽堅守四十七天,全軍一萬八千人中,一萬二千人傷亡。
中國陣亡的將官也最多,共有二六八位,包括兩位集團軍總司令(相當於英美軍軍團司令,布萊德雷、蒙哥馬利等)。另有八位軍長,二十位師長。其他盟國陣亡的將官,美國十一位,英國七位,蘇聯十五位,都遠不及中國多。
中國軍隊寧戰而死,堅持不成功便成仁,不降而生,故無投降者。台北大直的海軍司令部,原是日本的戰俘營,關著在菲律賓投降的美國人,與在香港、馬來亞、新加坡投降的英國人。也正因國軍寧死不降,與日軍拚死戰鬥,所以犧牲很大,總計傷亡三百二十餘萬人。其他國家傷亡的軍人,美國約四十五萬,英國約三十五萬,蘇聯雖然傷亡了六百八十萬,但其中大批是被俘後,遭德軍屠殺所致。
https://www.facebook.com/bookzone.fans/posts/1015301066161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