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從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近半個世紀,正是中國由終止帝制,建立共和,歷經北洋政府時期,至國民政府初完成全國統一,準備展開國家建設之際。
圖片來源:pixabay
七七事變前 對日僅能容忍妥協
從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近半個世紀,正是中國由終止帝制,建立共和,歷經北洋政府時期,至國民政府初完成全國統一,準備展開國家建設之際。國民政府北伐以前,軍閥割據,內戰頻仍,中國呈現分裂狀態。
一九一六年六月,袁世凱稱帝失敗而亡,中國陷入北洋軍閥割據局面。主要派系有三:一是「直系」,因最初代表人物馮國璋為天津直隸人,故名;其後又出現曹錕、吳佩孚、孫傳芳,馮玉祥等,勢力範圍在河北及長江中下游一帶。二是「皖系」,因代表人物段祺瑞為安徽合肥人,故名;勢力範圍在安徽、山東、山西、浙江及福建。三是「奉系」,因代表人物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為東北奉天瀋陽人,故名;勢力範圍在東北、熱河、察哈爾。
這些軍閥的背後各有列強支持,其中,英、美扶植「直系」,日本勾結「皖系」與「奉系」。彼等為爭奪統治權力,相互混戰,發生了三場大規模的戰爭。第一場是一九二○年七月,直系曹錕與皖系段祺瑞間的「直皖戰爭」;皖系戰敗,北洋政府大權落入直系手中。
第二場是一九二二年四至五月,奉系張作霖與直系曹錕、吳佩孚間的「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果直系戰勝,繼續控制北洋政府。第三場是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一月,奉系與直系間的「第二次直奉戰爭」;因張作霖和直系馮玉祥、皖系段祺瑞締結密約,由馮玉祥發動政變,推翻了在北京的曹錕政府。
結果奉系勢力入關,張作霖以段祺瑞為臨時執政,自己成了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統治者。除了這些輪流掌握中央權力的「大軍閥」外,還有許多擁有地方武力、獨霸一省的「小軍閥」,例如雲南蔡鍔、江西李烈鈞、安徽柏文蔚、廣東陳.明、廣西陸榮廷、湖南譚延闓、福建孫道仁、四川熊克武等,形同獨立王國。使得當時的中國只有形式上的中央政府,地方各行其是,完全符合日本遂行弱化中央、支持分裂的侵華蠶食戰略條件。
及至一九二八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全國統一,但內戰並未終止;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前,發生的戰爭計有:一九二九年「蔣桂戰爭」;一九三 ○年「中原大戰」;及接下來至一九三四年的「剿共戰爭」。中國只維持鬆散的統一局面,軍閥各擁重兵,不服從中央,甚至與中央兵戎相見,加上中共建立「國中之國」,內戰未曾歇止。
在這樣的內部環境下,中國政府根本無力與日本對抗,只能容忍妥協,任令其蠶食;各地割據軍閥與投機政客,為了自身利益,亦甘受扶植,作其附庸、傀儡或漢奸。一連串的內戰,提供了日本蠶食中國的溫床。
出版日期: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