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八年對日抗戰,是我們全中華民族「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南西北」,在國家領袖蔣委員長的領導下,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奮起救亡,最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復失土,登上世界四強,讓中國人站起來的一場神聖戰爭。
我已經九十五歲了,同我親身參與、了解抗戰的人多已不在。如今,我更有責任,以一個抗戰老兵的身分,帶著大家跨過這七十年的鴻溝,重回戰場,重新認識、感受這屬於中華民族的悲壯過往與光輝勝利。但我們的抗戰,是由當年日本軍國主義者,無所不用其極的欺凌所挑起,與大多數日本老百姓無關,他們也是戰爭中的受害者。因此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必須放下仇恨,莫將憤怒情緒發洩在日本平民身上,這是我的基本態度。
自兩岸開放交流以來,我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重返抗日戰場,緬懷先烈、憑弔死難,並找回歷史的真相。但是,抗日戰爭打了八年,經歷了二十二場大會戰、幾百場大規模作戰,以及幾千場,甚至上萬場的中小規模戰鬥,除了四川及大西北地區外,戰場幾乎遍布整個中國;我不能每個戰場都走到,即使擇要而行,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走完。因此在2013年年底,就選定了一些能兼顧地區均衡,能代表抗戰精神、或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和幾處重要會戰或作戰的戰場,計畫安排了三個旅次的參訪,定名為「重返抗日戰場」,而於2014年年初開始行動,年底以前完成;希望能藉這三個旅次的過程,將整個抗戰歷史的重要環節,有系統地述說出來。
摘自《聯合報》抗戰勝利70年特載/(五之三)郝柏村 重返抗日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