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我離開行政院後不久,李登輝總統竟對日人司馬遼太郎表示「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他反中國國民黨的原形終於畢露了;凡為總理真正信徒者,定會恍然大悟,我當時為什麼不能與李登輝合作了。
圖片來源:取自《郝柏村回憶錄》
卸任閣揆
我國《憲法》未規定行政院長任期,過去由於中央民代長期未改選,行政院長僅於每屆總統就職前總辭,乃形成慣例。實際上,我國《憲法》規定,行政院長向立法院負責,並非對總統負責。
因此,當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在即,憲改策劃小組討論行政院長任期是否要明文規定時,我以現任行政院長身分在策劃小組表示,行政院長任期要不要明文規定,我無意見,但基於行政院長向立法院負責的精神,我願意在第二屆立法院就職前提出總辭,以形成憲政慣例:換言之,行政院長任期基本上與立法委員一致。
我遂於一九九三年第二屆立委就職前總辭,算是立下一個憲政慣例,為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所肯定。綜觀我擔任三十三個月的行政院長,政績雖受人民肯定,與李登輝總統的政治路線歧異卻日益顯明,面對這種艱難局面,我必須在三條路線中選擇其一。
第一條路線,與李對抗。身為行政院長確有很多資源作為政治鬥爭的資本,然而我從政以來,從未做個人權位、政治鬥爭打算,在三十三個月任期中,時時以人民禍福為念。
何況此時李登輝擁有國家元首的優勢地位,且立於臺灣人當家做主的省籍優勢;我則以軍人出身,從政易被誤解為軍人奪權,且省籍情結與國際觀瞻均對我不利,易讓外界以為我為個人權位、不顧政局安定和人民福祉,與《憲法》上的元首對抗,如此我將成為歷史罪人。
第二條路線是確保個人權位,依附於李總統,執行他的路線。但這顯然為我的良知所不許。因此,我只有選擇第三條路,不合則去。固然我的施政理念半途而廢,至少不會因為政爭而自毀三十三個月以來受人民肯定的政績。雖然,這些政績隨著時間流逝而定被人民及歷史遺忘。我在歷史上雖是一個沒沒無聞的人,但總比留下汙名好。
我的政績受到民調肯定,我離任前上萬人民自動在臺北街頭遊行請願要求我留任,恐為臺灣五十年來政治上空前盛事,我深感安慰而終生難忘;直到三十年後的今天,尚能以整頓治安使人民安居樂業為頌。
我離開行政院後不久,李登輝總統竟對日人司馬遼太郎表示「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他反中國國民黨的原形終於畢露了;凡為總理真正信徒者,定會恍然大悟,我當時為什麼不能與李登輝合作了。
【書籍資訊】
《郝柏村回憶錄》
出版日期:20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