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價值觀與品格是一體兩面的事,價值觀引導我們做出抉擇,而抉擇又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圖片來源:unsplash
一位媽媽來信說,她孩子學校這學期在強調品格教育,要家長找出孩子的價值觀。她問我要怎麼找?是要帶去做測驗嗎?其實完全不必,父母只要在茶餘飯後,以不經意的口氣問問孩子,他最在乎的是什麼?什麼東西是他排在第一位,會努力去爭取或捍衛的,答案自然揭曉。
為什麼要很自然、不著痕跡地問呢?因為孩子沒有戒心,才會說出心裡的話,不然他會說些冠冕堂皇的假話來討好大人。這點其實很可悲,但卻是事實。
那麼,大人又為什麼需要知道孩子的價值觀呢?因為價值觀與品格是一體兩面的事,價值觀引導我們做出抉擇,而抉擇又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所以神經科學家說心和身是周而復始的循環—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之後,又回過頭來改變大腦。每個人都是自己過去經驗的總和,過去的經驗會造成現在的自己。因此早早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可以避免他以後產生行為偏差。
如何不著痕跡地問?有一次,我的父親問我們:假如家中失火,你們會先搶救什麼?大家都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姊姊就說﹁錢﹂。我們都點頭,以為一定答對了。想不到父親微笑說,他會先抱相簿出來,因為錢可以再賺,相片燒掉就沒有了,你們就不記得自己小時候是什麼樣子了。父親以前常說健康、家庭、事業,這三者的順序不可以顛倒。他珍惜我們小時候的相片,表示他覺得親情比金錢重要。很多時候不去思索,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珍惜的是什麼。
現在的孩子可能不了解相片有什麼好珍貴的。在我小時候,幾乎沒有人有照相機,照相是個很難得的事。每年過年,我們穿上新衣服後,父親會帶我們到街上的照相館去照一張全家福,從相片中,我們一個個從梳辮子的小學生到清湯掛麵的中學生,最後到燙頭髮的大學生,那就是我們成長的紀錄。後來台灣富裕了,照相機多了,街上的照相館也就一家一家關閉了。
價值觀的重要性在於,一旦觀念改了,行為就跟著改變了,而這個改變是徹底的改變。周處知道他以前是錯的,就放下了屠刀,不再殺人;伊斯蘭國的恐怖份子濫殺無辜,卻堅持這是聖戰、是必須的,為聖戰視死如歸。一旦幻象破滅,發現真相不是如此時,他們想脫離組織,很多人卻因此而被殺。所以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才會說,「教育是改變世界最勇猛的武器」,觀念變了,人就變了。
因此孩子養成正確價值觀後,他的行為就會受到「良心」監督,當他可以「慎獨」,在沒有人看到也不會做壞事時,他的品格教育就完成了。
台灣一度黑心產品泛濫,人民寢食不安,政府抓不勝抓、防不勝防。其實唯一釜底抽薪的方法是加強品德教育,用良心來自我規範。當廠商對人格的要求大於不義之財時,黑心奶粉、餿水油、毒豆干就自然絕跡了。
【書籍資訊】
《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