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講的是一般人生活中會碰到的各種小事,但小事背後蘊含的機會教育,往往是塑造下一代人生觀的重要契機。當大人保護太過時,孩子沒有機會去嘗試新經驗,一個從來沒有試過新東西的人會安於現狀。老地圖找不到新航線,目光自然如豆了。

圖片來源:pakutaso
之前有幸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擔任邵逸夫爵士傑出訪問學人講座,有一週時間與逸夫學院的學生和老師切磋。因為台灣學生被批評缺少國際觀,我便留心看他們在這方面是怎麼做。
逸夫學院的學生每學期有四次正式晚宴演講。學院規定男生西裝革履、女生洋裝高跟鞋,跟演講者一起坐下來吃三道菜的西餐,餐後再聽演講。院長說,服裝的要求是使學生打從心中尊敬這個場合。人的行為會受到環境制約,衣冠楚楚時表現會比較文雅,就像喧鬧的孩子在進入教堂後會噤聲一樣。
從過去的講者如李遠哲、楊振寧、費孝通、邱成桐、何炳棣看來,這個講座的確是學院的大事,演講完的發問時間比演講時間還長,使院長有機會當場評估演講的成效。
我問經費的來源,院長說都是香港仕紳捐贈的,每名學生餐費為一百二十元港幣,出席便不收費,缺席要付一百二十元,因為學生必須養成誠信守諾的習慣,食物也不可浪費。那天演講結束是晚上十點,學生卻沒有散去。院長說聽演講是吸取別人智慧最快的方法,他們學生的視野便在這四年三十二場的超級演講中,逐漸打開了。
回顧台灣的企業家,除了少數如溫世仁基金會之外,似乎沒有香港太平紳士這種捐錢贊助通識講座的習慣;只靠公家經費在台灣的大學辦這種高級講座,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台灣的教育經費太少,香港城市大學一年有兩百億元新台幣的預算,台大只有七十億元新台幣,而台大學生卻比城市大學多了一萬人。香港城市大學的校長郭位是台灣清華大學的校友,他很自豪地說,法國國家科學院有四名院士在亞洲,這四名全在城市大學。目前他們媒體與傳播系學生的就業率是百分之百,聽了令我們羨慕不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徒呼奈何。
我也有機會去香港兩所中學演講,老師們的問題不在學生,反而在父母身上。一個老師說,他有學生畢業後去當店員,上工第一週,母親天天站在對街看。開店自然要補貨,香港地狹人稠路很擠,下完貨後車必須馬上開走,因此店員得搬貨。這位母親看到兒子在搬貨,衝過馬路,對著老闆大叫:「你怎麼可以叫我兒子搬那麼重的東西?我兒子是來做店員,不是做苦工的,」接著對兒子說:「回家,媽甘願養你一輩子。」拉了孩子便走人。這位老師說,不是孩子不想長大,是家長不肯放手。她問:「如何使家長不依賴孩子?」
好個「依賴」,竟不是孩子依賴媽媽,而是大人不能接受孩子長大要離巢。當大人保護太過時,孩子沒有機會去嘗試新經驗,一個從來沒有試過新東西的人會安於現狀。老地圖找不到新航線,目光自然如豆了。
歌德說,「光是知道是不夠的,必須會用;光是願意是不夠的,必須力行。」 (Know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apply; Will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do.) 要打開孩子的視野,除了給他新知,還得放手讓他去體驗才行。大人放不了手,小孩就沒機會探知外面不熟悉的世界,墨守成規的小孩,是不會有創意的!
【書籍資訊】
《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