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根據二○一六年的一篇報導,台灣有二十萬個學生因為未具基本學力,因此在﹁等待失敗﹂。這是很驚人的數字。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同貨幣,它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我們必須要找出原因來。
圖片來源:unsplash
根據二○一六年的一篇報導,台灣有二十萬個學生因為未具基本學力,因此在「等待失敗」。這是很驚人的數字。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同貨幣,它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我們必須要找出原因來。
史丹福大學最近有個研究,發現父母對失敗的看法,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一旦孩子覺得他的智慧是固定的,不能改變的,他的學習就不可能進步,他就會放棄。其實智慧是可以改變的,大腦也是可以改變的,古今中外有很多偉人都是大器晚成,完全沒有「三歲定終身」這回事。
這個實驗有將近五百位父母子女參與,先請父母在一個一到六的量表中(一是絕對不同意,六是強烈同意)回答這類問題:你認為失敗是個正向的經驗,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好處;失敗的經驗會幫助孩子成長,促進他學習;經驗失敗能強化孩子的表現和生產力;經驗失敗抑制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經驗失敗削弱孩子的表現和生產力;失敗的效果是負面的,應該要避免。
然後再請父母填智慧觀念的問卷,例如:你可以學新的東西,但你無法改變你有多聰明。給學生的版本則是:你有多聰明是天生的,沒有什麼辦法去改變它。
最後他們問孩子知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像是:假如我在學校表現很好,我父母會很高興;我父母常問我,我在學校的表現跟別的同學比起來在那個等級;我父母要我了解這個家庭作業的精神,而不是只是去背住它;我父母認為我在校有多盡力比我考多少分更重要。
研究結果發現,在控制了年齡、性別、社經地位,甚至父母對智慧是否可以改變的看法之後,唯一對孩子學習有影響的是父母對失敗的看法。也就是說,當孩子考不好時,大人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來的失敗態度,會使孩子自暴自棄。英國有句諺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在這裡看到了證據。
台灣社會一向非常重視學業成績和名次,常用學業表現來判定一個孩子的品德,功課不好就叫壞學生,不管他的品性好不好。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這種錯誤的觀念不改,師長的歧視和同學的譏笑將會斷送孩子的一生。以台灣人口來說,二十萬不是個小數目,我們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