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根據二○一六年的一篇報導,台灣有二十萬個學生因為未具基本學力,因此在﹁等待失敗﹂。這是很驚人的數字。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同貨幣,它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我們必須要找出原因來。
圖片來源:unsplash
根據二○一六年的一篇報導,台灣有二十萬個學生因為未具基本學力,因此在「等待失敗」。這是很驚人的數字。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同貨幣,它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我們必須要找出原因來。
史丹福大學最近有個研究,發現父母對失敗的看法,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一旦孩子覺得他的智慧是固定的,不能改變的,他的學習就不可能進步,他就會放棄。其實智慧是可以改變的,大腦也是可以改變的,古今中外有很多偉人都是大器晚成,完全沒有「三歲定終身」這回事。
這個實驗有將近五百位父母子女參與,先請父母在一個一到六的量表中(一是絕對不同意,六是強烈同意)回答這類問題:你認為失敗是個正向的經驗,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好處;失敗的經驗會幫助孩子成長,促進他學習;經驗失敗能強化孩子的表現和生產力;經驗失敗抑制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經驗失敗削弱孩子的表現和生產力;失敗的效果是負面的,應該要避免。
然後再請父母填智慧觀念的問卷,例如:你可以學新的東西,但你無法改變你有多聰明。給學生的版本則是:你有多聰明是天生的,沒有什麼辦法去改變它。
最後他們問孩子知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像是:假如我在學校表現很好,我父母會很高興;我父母常問我,我在學校的表現跟別的同學比起來在那個等級;我父母要我了解這個家庭作業的精神,而不是只是去背住它;我父母認為我在校有多盡力比我考多少分更重要。
研究結果發現,在控制了年齡、性別、社經地位,甚至父母對智慧是否可以改變的看法之後,唯一對孩子學習有影響的是父母對失敗的看法。也就是說,當孩子考不好時,大人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來的失敗態度,會使孩子自暴自棄。英國有句諺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在這裡看到了證據。
台灣社會一向非常重視學業成績和名次,常用學業表現來判定一個孩子的品德,功課不好就叫壞學生,不管他的品性好不好。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這種錯誤的觀念不改,師長的歧視和同學的譏笑將會斷送孩子的一生。以台灣人口來說,二十萬不是個小數目,我們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