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有感於現在大學生不了解出社會後的人情世故,阻礙事業的發展,所以暑假中我請學生去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開社會應對課程的書,書中講到許多職場的倫理和做人處事的道理,比如尊重別人的拒絕,也要堅定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可半推半就讓人誤會。
圖片來源:unsplash
有感於現在大學生不了解出社會後的人情世故,阻礙事業的發展,所以暑假中我請學生去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開社會應對課程的書,書中講到許多職場的倫理和做人處事的道理,比如尊重別人的拒絕,也要堅定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可半推半就讓人誤會。
人有權利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要勉強自己去做不想做或不應該做的事,因為對別人說「No」就表示對自己說「Yes」,例如「你可以替我寫推薦信嗎?」「不好,我對你的認識還未深到能寫出好信的程度。」;「你可以投資我開的公司嗎?」「不行,但謝謝你問我。」;「你可以幫我寫報告嗎?」「不行,這違反我的誠信原則。」書上說你不必多加解釋,因為說「不」是你的權利,你不欠對方理由。如果對方十分頑固,不接受「不」的回答,你要像壞掉的唱片一樣重複說不,直到他退卻為止。
學生問:「這不是跟鍥而不捨的觀念衝突嗎?」過去學校都教我們要不氣餒、不放棄。老師不肯收你做學生對不對?沒關係,要抱持「程門立雪」的精神,一定堅持到對方軟化。究竟是要識相地知難而退,還是要厚著臉皮死纏爛打,一定弄到對方點頭才干休?
我很高興學生終於懂得思考,其實這兩個處理事情的方法並無衝突,它的差別只在對象是誰。如果事情操之在己,你要把一件事做好、把一個技術弄通,那麼絕對應該鍥而不捨、精益求精,因為你的堅持沒有妨礙到別人;如果事情是操之在人,那麼人家拒絕後就要尊重,不可拐彎抹角的糾纏。
婉拒是在不傷人自尊心之下,堅持自己的原則,它需要高度智慧。如「對不起,我那天家裡正好有事,不能參加」或「對不起,我現在不方便」。你不可以說「家裡有事?我可以改期」,或是「現在不方便?沒關係,我等你」。其實這種察言觀色的技巧,本來不必在大學裡特別開課教授,小時候眼睛看著大人處理事情就自然學會了。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很多孩子都不曾跟在父母身邊看他們處理事情,又不曾讀過世界名著或其他刻劃人生的小說,所以他們對學校圍牆以外的世界陌生得很,無法從別人含蓄的言語中猜到話語背後的意思,聽不懂別人客氣的暗示,因此就做出白目的行為來了。其實即使教,有時還教不會,因為這中間分寸的拿捏很不容易,要做到圓融而不圓滑、有骨氣而不傲氣,不是一天兩天學得會的。
其實,人生的幸福有很大一部分決定於我們能不能交到知心的好朋友,山窮水盡時,不要想「解脫」而要想「解決」,解決之道往往在我們累積的人脈中。假如我們訓練出來的大學生懂得尊重別人的空間、珍惜別人的時間、聆聽別人的意見、替別人著想,找人求助前先反求諸己,不推卸責任、不怪罪他人,那麼22K不過是門檻罷了,他以後一定是所有老闆搶著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