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很多人都認為生涯可以規劃,其實不見得,因為世界瞬息萬變,當學生從學校畢業出來進入職場時,情況可能已經改變了,過分執著於計畫會阻礙機會的獲取。
圖片來源:unsplash
成功的人不是事先知道要什麼才行動,而是在行動後才知道自己要什麼。
很多人都認為生涯可以規劃,其實不見得,因為世界瞬息萬變,當學生從學校畢業出來進入職場時,情況可能已經改變了,過分執著於計畫會阻礙機會的獲取。有一名台大新生疑因興趣不合想休學,家裡不同意,與母親吵架後,跳樓自殺,很是可惜。其實人的興趣是要去做了,才會發現合不合。
如果生命交叉口有兩條路,你怎麼知道哪一條是對的?你得先去走了,才會知道。人生的路沒有對錯,重要的是心境,生命中沒有什麼叫對的路,只有你決定的路,如果是一個很難決定的選擇,那麼不管選什麼都是對的選擇,因為選擇只是一個開始,圓滿的完成它才是目標。
人,尤其在年輕時,是很膚淺的,通常要經過行動,質疑,再行動後,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需要。管理學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在他的自傳《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中說,他在牛津念的是古典文學,畢業後去殼牌石油公司應徵,經理問他:「你有管理的經驗嗎?」他很誠實地說:「我在大學讀的是希臘文和拉丁文。」但是公司還是用了他,因為牛津的教育是思考的訓練,人懂得思考便能做事。他說:「文憑只是個繼續學習的資格,它是教育的起點,不是終點。」
是的,只要有學習的能力,懂得思考,便能做判斷,就可以被訓練成任何領域的能人,大學念什麼領域並不重要。韓第說牛津大學的教育教了他什麼叫「好的人生」(eudia monia)。亞里斯多德說:「德行(virtues)不是惡行的相反,人對金錢的貪婪才是通往所有惡行的路, 財富本身沒有好壞, 端看你如何去運用它。」
因此好的人生就是盡全力去做你能做的最好的事。付出和得到一樣重要,服務和財富一樣重要,在古代,只有少數人能受教育,因此享有專業知識的人負有為他人解決問題的責任。韓第的這些觀念,使他從牛津古典文學學士走上了商業的路,最後成為國際有名的管理學大師。他一直覺得人生無法規劃,只要順著你的熱情走就會成功。
成功的人不是事先知道要什麼才行動,而是在行動後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曾看到很多學生抱定決心非讀醫科不可,考了N次,終於考上醫學院後,卻發現自己不適合做醫生。更多人是擠破了頭,好不容易擠進窄門,才發現這不是自己要的門。
所以在未出社會前,應讓學生先去各個領域當見習生,教育孩子安貧樂道更是釜底抽薪,讓他能堅持理想、走對的人生路的方式。天下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走錯路,退出來,重新來過,韓第便是如此,你也可以一樣。
【書籍資訊】
《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