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一般認為,機器人技術是日本傲視全球的優勢技術之一,這些技術能力也的確在產業機器人領域中獲得充分發揮,在全球受到一定矚目。但若觀察日常生活,情況又如何?
圖片來源:wikimedia
一般認為,機器人技術是日本傲視全球的優勢技術之一,這些技術能力也的確在產業機器人領域中獲得充分發揮,在全球受到一定矚目。但若觀察日常生活,情況又如何?在二○一三年當時,軟體銀行(Softbank)的機器人「Pepper」尚未問世,放眼日常生活中,除了iRobot 推出的掃地機器人「Roomba」外,幾乎看不到任何與機器人相關的事物。
像是原子小金剛、哆啦A夢等,過去我們夢想有機器人相伴的未來生活,真的會來臨嗎?我們重新檢視了機器人技術的特有價值與可能性,一邊穿梭在機器人與人、夢與現實之間,一邊挑戰設計與機器人同在的未來生活。
步驟1:調查、分析現有的機器人
圖片來源:pixabay
新點子不會無中生有,而是來自既有知識的組合。將組成既有產品/技術的功能、外形及價值的概念分解出來後,再聚焦於功能和外形。
步驟2:探索新的組合
圖片來源:pixabay
並把這些功能或外形,強制附加於其他物件、地點,與人身上,再尋找是否有任何組合可產生具有意義的價值。如果將「自動到處移動」的功能附加於椅子,或許可能發想出適用於大型研討會會場等地,椅子可自動排好與收納的會場自動布置系統。
把現有機器人的功能與價值抽離出來,成為一個個概念,然後再應用這些概念提出點子。如果嘗試分解小型無人機的概念,並將「盤旋」這個功能附加在LED燈上,將可能產生行動路燈的點子—在路燈較少的區域騎乘自行車時,行動路燈會飛到使用者前方照亮周邊。活用分解出來的概念,強制性地探索對人具有價值的目的,並進而產生點子。
步驟3:快速做出原型
在腦中形成的概念或點子只是空中樓閣,為了能充分想像,這些機器人在我們生活中如何運作,生活又將因此產生什麼改變,我們使用日常用品將點子具體呈現,做出機器人的原型。透過製作原型的過程,成員能更深刻理解使用者的體驗,包括使用者如何使用、使用後的感覺如何等。因此這個步驟除了呈現構想外,也能進一步改善概念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