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一般認為,機器人技術是日本傲視全球的優勢技術之一,這些技術能力也的確在產業機器人領域中獲得充分發揮,在全球受到一定矚目。但若觀察日常生活,情況又如何?
圖片來源:wikimedia
一般認為,機器人技術是日本傲視全球的優勢技術之一,這些技術能力也的確在產業機器人領域中獲得充分發揮,在全球受到一定矚目。但若觀察日常生活,情況又如何?在二○一三年當時,軟體銀行(Softbank)的機器人「Pepper」尚未問世,放眼日常生活中,除了iRobot 推出的掃地機器人「Roomba」外,幾乎看不到任何與機器人相關的事物。
像是原子小金剛、哆啦A夢等,過去我們夢想有機器人相伴的未來生活,真的會來臨嗎?我們重新檢視了機器人技術的特有價值與可能性,一邊穿梭在機器人與人、夢與現實之間,一邊挑戰設計與機器人同在的未來生活。
步驟1:調查、分析現有的機器人
圖片來源:pixabay
新點子不會無中生有,而是來自既有知識的組合。將組成既有產品/技術的功能、外形及價值的概念分解出來後,再聚焦於功能和外形。
步驟2:探索新的組合
圖片來源:pixabay
並把這些功能或外形,強制附加於其他物件、地點,與人身上,再尋找是否有任何組合可產生具有意義的價值。如果將「自動到處移動」的功能附加於椅子,或許可能發想出適用於大型研討會會場等地,椅子可自動排好與收納的會場自動布置系統。
把現有機器人的功能與價值抽離出來,成為一個個概念,然後再應用這些概念提出點子。如果嘗試分解小型無人機的概念,並將「盤旋」這個功能附加在LED燈上,將可能產生行動路燈的點子—在路燈較少的區域騎乘自行車時,行動路燈會飛到使用者前方照亮周邊。活用分解出來的概念,強制性地探索對人具有價值的目的,並進而產生點子。
步驟3:快速做出原型
在腦中形成的概念或點子只是空中樓閣,為了能充分想像,這些機器人在我們生活中如何運作,生活又將因此產生什麼改變,我們使用日常用品將點子具體呈現,做出機器人的原型。透過製作原型的過程,成員能更深刻理解使用者的體驗,包括使用者如何使用、使用後的感覺如何等。因此這個步驟除了呈現構想外,也能進一步改善概念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