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你2030年將從事什麼工作?如果屆時你還想從事具有高價值的工作,就應該從現在開始正確掌握自己擅長的能力。

圖片來源:pixabay
了解前述主題與研究結果後,現在請試著再度想像,你2030年將從事什麼工作?如果屆時你還想從事具有高價值的工作,就應該從現在開始正確掌握自己擅長的能力,並積極琢磨、鍛鍊,以確保它成為你的優勢。
根據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這兩個主題,和我在東京大學i.school 與i.lab 參與的討論,以及與「野村總研」合作的研究,我更加確信,有兩項人類擅長的能力不會被取代。
首先,是創造性。
這裡指的創造性,不是例行公事地提出點子,而是帶有目標意識的創造性。例如,發現某個社會問題,企圖解決,或是出於個人價值觀,而提出相關的產品或服務。
2013年夏天,我在東京大學舉辦的「TED × Todai」(現已更名為TED × UTokyo),曾發表有關「創造性」與「創新」的演說。當時,我特別拜託口譯,在翻譯創造性一詞時,要翻譯為「帶有目標意識的創造性」。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認為不具目標意識的創造性,可能在不久後的未來被人工智慧取代。
在從事創造性活動時,設定目標非常重要,例如:想打造什麼樣的社會,個人、團隊,以及公司是基於什麼動機打拚等等。決定方向性所需的技能與管理方法很困難,我希望在本書對此深入探討。
第二種不會被取代的能力,是與能力及體驗跟自己不同的他人互相協調,以提升價值。乍看之下這似乎跟「合作」沒什麼不同,但這裡指的協調,不是單純藉由分工完成工作,而是針對同一個目標,集合眾人之力提升價值的作業。
這種協調需要相當細膩且複雜的溝通與管理,團隊成員更須尊重彼此差異,引導出對方的專業與體驗,並團結一致朝無法預測,又充滿不確定的未來邁進。有時候在協調過程中,團隊成員會藉由眼神溝通以確認重要事項、加強彼此的信任等。
此外,某些非預期,甚至可說是「錯誤」的無厘頭發言、玩笑、乍看無關的失誤,以及偶發事件等,從結果來看,很多都有助於大幅提升作業價值,或足以突破瓶頸,團隊成員必須善加利用。哪怕到2030年,這些需要細膩溝通與善用偶然性的協調作業中,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還是難以取代人類。
而能活用這兩項人類獨有能力的工作,正與創新有關,包括提出新產品、新服務,以及開發新事業等。儘管與創新相關的工作,現在仍被歸類為比較特殊的業務內容,不過在想像2030年的情景後,我認為它將逐步進化成商業人士的關鍵業務。
這也正是我個人對於「為什麼現在必須學習創新」所做出的答覆。各式各樣有關創新的書籍不斷問世,身處這股巨大的社會潮流中,我們很容易忽略自己學習創新的意義。我希望讀者可以明白,為什麼現在必須將創新當成自己的事情來看待,並在閱讀此書時,也能思考如何活用本書以面對未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