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在人生中,我們都是演員。我們的身分在兩個狀態間不斷轉換,一個是給別人看的自己,是經過精心打點、可以拍特寫的形象;另一個是準備中、還無法上鏡的自己,我稱為「改造中」階段。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人生中,我們都是演員。我們的身分在兩個狀態間不斷轉換,一個是給別人看的自己,是經過精心打點、可以拍特寫的形象;另一個是準備中、還無法上鏡的自己,我稱為「改造中」階段。理想上,我們不希望別人看見準備中的自己,但是科技與社群媒體的力量使我們有時難以如願。
我們是否一直處於社交場合?我們在公眾場合的行為有可能忠於自我嗎?該是時候放下對「真實」的執著了,至少要放下我們過去對表裡如一的看法。事實上,不論在台前還是台後,我們都在做戲。即使當你一個人在家,看著鏡中的自己,你對自我形象的評價,仍然取決於他人可能對你的評斷。我們在人前與人後的角色,都受制於社會建構的力量。
我們對衣著的選擇如果以真實與否的標準來評斷,同樣問題重重。我們都說,我們想要「為自己打扮」,彷彿人生只有這麼一個絕對不容改變的選項。「我喜歡這樣穿」似乎無法充分解釋,我們為何選擇穿黑色小洋裝而不穿瑜伽服。我們隨時活在別人的目光下,我們的外表不但反映且形塑現實,也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社會資本,因為你需要得到訴求對象的接納。
當你走在街頭,人們只會靠你的外表來認識你。我們的外表提供了脈絡線索,幫助我們解讀彼此,並使我們更有效的溝通。你的形象甚至會成為你的原始貨幣,選擇如何裝扮自己會大幅提升或限制你社會地位的流動。當你跨出既有身分,你就可以做出超越一貫性格的行為,遇見平常不會遇見的人,並得到新的發現。
當我們大步走在現代都會的街頭,現實、信念與假象在我們的身上交織。我們為自己選擇的服飾,是一種歸屬與區別、狀態與志向的視覺宣言。這些外在物品幫助我們客製自己的身分,並賦與我們的個人品牌更多個性。
買一雙高跟鞋或做一次臉部拉皮,無法保證你會立刻獲得有影響力的外表。你不一定要穿套裝,素顏出門也可以。你的樂趣來自於想像中的自己,也來自現在的自己。形象的力量藏在各種可能性與交替現實裡,我們只不過將那些可能性與現實在生活中的有形脈絡裡交換位置。
就許多方面而言,玩票性質的角色扮演,是獲得成功與幸福的關鍵,而不是那些對於「真實」的過時看法。你的形象就好比可再生資源,雖然每次的變裝無法引發大革命,但至少會改變你的現況。
「真實」是一個複雜的概念,難以靠我們衣櫃裡的衣服去解釋。我們都渴望成為真實的自己,但真實那難以捉摸、充滿個人主義的特性,使我們無法恆久體現真正的自我或給與一致的定義。了解自己是一個動態過程,以忠於自我的方式裝扮自己,這個概念通常會為了因應不同脈絡而變得複雜。
別人期待我們呈現的外表,有時無法反映我們真正認同的自己。但我們仍然必須找到方法,讓「這才是我」的感覺,與來自社會和職場的壓力不再有衝突。
Startup Your Life: Hustle and Hack Your Way to 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