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每個人愛看與自己看法相同的節目,對反對意見則傾向視而不見。在虛擬的世界中,壁壘分明的現象愈來愈明顯,即使是同一場賽事,觀眾也能夠根據自己支持的隊伍,選擇收看播出的頻道。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個人愛看與自己看法相同的節目,對反對意見則傾向視而不見。在虛擬的世界中,壁壘分明的現象愈來愈明顯,即使是同一場賽事,觀眾也能夠根據自己支持的隊伍,選擇收看播出的頻道。久而久之,我們變成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只看自己想看的。
這種現象, 被社會學家稱為「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是有危險的。不管在網路世界或現實世界,如果我們習慣待在同溫層,只會更強化己見,容不下反對意見,最後可能形成更嚴重、更極端的對立。
如果你能夠提問:「至少, 我們是不是都同意……?」,就可以避免極端和對立立刻出現,並且展現出你尋求共識的誠意。儘管觀點不同,如果你能夠找出共識,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有許多細微的差異存在。至少,你比較不會認為與你觀點不同的人就是敵人、惡魔。
當然,「至少,我們是不是能夠同意……?」這個問題,並無法化解所有的歧見,但是它能夠擴大彼此的交集。如果雙方能夠找到共識,就比較能夠了解真正的衝突所在,不必浪費時間質疑對方的動機,而這在公共議題的辯論上很常見。很不幸地,教育議題的辯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你可能會以為,與教育相關的從業人員,辯論雙方都是以孩子的福祉為前提。其實, 雙方經常質疑彼此的動機。比方說,有人總愛批評支持特許學校的人,認為他們想要使公立學校私有化,再從中獲利。而支持教師工會的人,也經常招致抨擊,說他們只重視教師的福利,忽略學童的福祉。
這種指責只會帶來傷害,一點建樹也沒有。如果只是一味指責對方別有用心或有不良企圖,那就沒有什麼討論的空間。如果雙方可以針對價值觀和目標,誠心誠意地溝通、尋求共識,這樣的辯論才有意義。適時提出:「至少,我們是不是都同意,大家都關心孩子的福祉?」,也許不能夠化解各方歧見,但至少能夠消弭一點對立,有助於找到共識、避免謾罵叫囂,確實做出一點貢獻。
此外,「至少,我們是不是能夠……?」這個問題,也是打破僵局、幫助事情進展的一個好方法,甚至在你沒有任何詳細計畫時也一樣。就像老電影《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裡的魔法保母瑪麗.包萍(Mary Poppins)說的:「一件事只要起了頭,就等於做了一半。」
我們太常因為拖延、害怕或追求完美而裹足不前,一味擔心結果不如人意。但是,有時最重要的決定就是開始做。正如我最喜愛的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說的:「不管你能做什麼,不管你的夢想是什麼,開始做就對了! 大膽本身就具有天才、力量和魔法。」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可以告訴你,歌德此言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