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千萬講師謝文憲閱讀《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後分享,人生無標準答案,只有更好的提問:提問可以刺激思考、延伸話題,更能夠擴大議題範圍,還能穩定人際關係。
——謝文憲,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
閱讀《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本書的期間,是我在推廣新書《極限賽局》最忙碌的2個月,我每天問自己的問題是:「人的一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這是書中的第5個問題。
我沒去過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但我一生在企業內部演講,企業課程走跳18年,業界人士都知道我口才很好,但真正讓我長時間勝出的不是口才,而是我擅長提問。
提問能力相較於口語表達與論述技巧, 我很晚才學會、學精,我是在2013年開始擔任廣播節目主持人才開始慢慢培養的,一開始,我也很喜歡搶話,喜歡找尋正確答案,有時還沒等待來賓講完,就想匆匆插話,說出自以為是的答案,每回聆聽播出,才自覺困窘不已。
我最近常上podcast通告,也有若干主持人跟我過去犯同樣的毛病,或是問題過於淺顯、制式,完全無法探詢出我心中真實的想法,或是自己狂講,把我晾在旁邊。
雖然我過去也有這類毛病,但經過10多年的刻意練習,我已能在來賓跟我的對話間,找到極佳平衡點,無論來賓口才好壞,健談與否,我都能游刃有餘,輕鬆帶出來賓觀點以及創造極佳的對談環境。
這件事看起來好像不難,其實不然。
最難的地方是:平日我是健談無礙的企業講師,要提供企業中高階主管對於各類型主題的解決方案或是正確答案,但每月有3~4天要轉換成精準提問、引導節目流暢進行的專業廣播主持人,2013年迄今12年,我早已能無縫接軌,自由切換,我是怎麼做到的?
或許我的經驗,也能給您若干啟示:
一、用撞球模式取代桌球模式:進入對談時,你來我往的桌球模式固然精彩,但有時因為說話不經大腦,或是搶話、插話,甚或是文不對題的尬聊,都有可能傷及友誼。我建議愈是重要的對談,愈應該採用撞球模式,在每回出手前,先想一下:「回答前,若能多問一個問題,我會問⋯⋯?」
二、人生無標準答案,只有更好的提問:提問可以刺激思考、延伸話題,更能夠擴大議題範圍,還能穩定人際關係,本書前四個問題在我看來,都能達到上述目的。
三、我有5個好問題集錦,回饋本書讀者:我非常習慣提問,尤其在錄訪談節目或是私塾教練課程,我的5+個經典提問是:
1、如果你說一個字要付我一元,您會如何重新表達剛剛的論述?
2、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您會在哪個點,重新抉擇一次?
3、如果道愛、道謝、道歉、道別「四道」, 可以各選一個人來道,您會選擇誰?
4、您的告別式當天,有誰會來參加,您現在該如何對待他?
5、誰是你一生最好的朋友?(公布這題我的答案)
我推薦本書《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也推薦把《一如既往》這本書當成延伸閱讀。
對了,第五題我的答案是「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