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1996年,一位視障者來電詢問看房,當時還是新人的謝文憲坦言「第一次服務視障客戶」。從用手指「摸」出格局,到在ATM前交付密碼與信任,這場看不見的帶看行程,不只是成交,也讓他明白:做業務這一行,沒有什麼比誠信、誠實更重要的品行。
1996 年 3 月,我與同事郭宏偉都是在信義房屋擔任房仲剛滿一年半的菜鳥。在一個平常的午後,他接到一通特別的來電,對方自稱是曹先生,想看屋主託售給我在中原街的一間房子。當我們到約定地點接他時,直接愣住了—曹先生一行 4 人排成一列,都是全盲或半盲的視障者。
做為專業的房仲業務,我們受過各種客戶接待訓練,但還真沒人教過我們要怎麼帶視障者看房。看著曹先生夫妻一行人站在公用電話亭旁,我們手足無措,直接跟曹先生坦言:「這是我們第一次帶視障者看房子,也請曹先生多多包涵,如果有什麼需求,我們都會盡力協助。」
進到房子,以前習慣的那一套方法完全無用武之地,帶看的過程和平常也完全不同,一般帶看都是開燈、介紹格局,但這次卻是用「摸」的。我們在旁邊說明方位:「左轉是客廳」、「右邊是廚房」,曹先生的看房方式就像掃地機器人一樣,細細摸過每一處空間、每一個轉角。他的手指就是他的眼睛,透過觸摸,他「看見」了整間房子的樣貌。
看完房子後,我們憂心忡忡,不知道這樣帶看有沒有符合曹先生的需求。幸好,曹先生對我們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他說這間房子的格局很實用,走道寬敞好行動,而且地點也離他上班的地方很近,對他來說非常合適。幾天後,曹先生決定買下這間房子,他簽約時告訴我們:「謝謝你們用心帶我看房。」我跟宏偉真的非常感動。
深聊之後,才知道曹先生在當兵時因意外失明,之後學習按摩維生,他和太太兩人在林森北路幫人按摩,一次收費約 800 到 1000元,靠著這樣一天天按摩,夫妻倆竟然存下 600 多萬,決定買下一間能安度餘生的房子。
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卻是發生在銀行前的ATM。在正式簽斡旋前,曹先生約我們陪他去領錢,那時我們才 20 幾歲,存摺裡連 20 萬元都不到,曹先生卻要我們幫他在自動提款機前提領 10 萬元,而且直接把密碼給我們。
我看著螢幕的餘額,手都在微微發抖,曹先生看不見,卻這樣單純相信我們,把他辛苦存了好幾年的錢,交到兩個剛認識不久的年輕房仲手上。
簽約前一天,我們也陪同去中華銀行,行員看我們幫曹先生蓋章,特別問:「請問你們是?」
「我們是信義房屋的經紀人。」我說。
行員轉向曹先生確認:「曹先生,這位先生幫你蓋的章,金額是 160 萬元,沒問題嗎?」
「對對對,沒問題。」曹先生讓行員確認他的身分證。
那個畫面永遠印在我腦海裡:一個看不見的人,卻願意用全部的積蓄,來相信一個他看不見的陌生人。
在跟屋主簽約時,屋主先生還天真地問:「曹先生是盲人,他怎麼看房子?」我們一時半刻也說不清楚,只是笑著說:「曹先生和太太很喜歡這間房子、很有緣。」
這個案子後來成為信義房屋的經典服務案例,公司特地用錄音機記錄簽約過程,並請律師現場見證,從此之後,本案例成為服務視障者的範例。而對我們來說,這不只是一筆業績,更是一次難得的人生啟發,讓我體認到,做業務這一行,沒有什麼比誠信、誠實更重要的品行。
當初面對曹先生時,我們選擇坦承自己從未帶過視障者看房,這份誠實反而成就了雙方的信任。若是虛張聲勢說自己經驗豐富,反而可能弄巧成拙。正是因為這份坦白,讓我們能以最真誠的態度互動:我們細心引導,他耐心感受,最終找到了最適合的家。
有時候承認自己的不足,反而能創造更多可能。真誠相待,不只能化解彼此的隔閡,更能加深關係,這也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