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社群追蹤數再高也沒用,真正能帶來收益的是「轉換率」,千萬講師謝文憲最新力作透過《極限銷售》分享行銷漏斗五階段,教你如何把人氣轉為實際收入,打造有價值的個人品牌。
如果你去菜市場買菜,一定都看到過這樣的景象—老闆站在攤位前使勁吆喝:「來來來,今天的水蜜桃特別甜!」路過的人潮不少,停下來看的人也很多,但最後真的拿錢買的,卻沒幾個。
這跟經營個人品牌的困境其實一模一樣,社群上的按讚數、追蹤人數看起來都不錯,但要是辦實體活動,願意實際掏錢的人,往往比預期的少。這種「看得到,吃不到」的感覺,大概每位創作者或專業人士都體會過。
「粉絲很多,錢卻很少」其實是轉換率的問題。我在經營個人品牌的過程中,慢慢發現一個規律,從「吸引注意」到「實際付費」,中間有一個龐大的流失率,從我辦實體演講的經驗累積觀察,如果希望活動當天有 120 個人來參加,那麼至少要有 1200 個到 3600 個粉絲基礎。這個只有 3% 至 10% 的轉換率說明了,要讓「按讚」變成「付費」,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都問我:「要怎麼提高粉絲的轉換率?」光靠專業實力是不夠的,一位粉絲從認識你到成為你的忠實支持者,通常會經過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我聽過你」。這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他們第一次看到你的名字,可能是在朋友的分享中,或是在某個平台上偶然看到你的文章。這時候你對他們來說,就只是個「好像在哪裡聽過」的名字而已。
第二階段是「參與訂閱」。當他們覺得你說的東西有意思,或者你會提供實用的內容,就會開始追蹤你的社群、訂閱你的頻道。但這時候他們還在觀望,還在評估你的內容是否真的有價值。
第三階段是「訂單轉換」。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他們開始願意掏錢買你的產品或服務。可能是買了你的書、報名你的課程,或是參加你的實體活動,這代表他們已經認同你的專業價值,願意付錢購買你提供的服務。
第四階段是「興奮提升」。這時候他們不只是單純的顧客,而是開始會主動參與你的生活,你要把這些粉絲當成朋友一樣,不只是單純的商業行為,更是心靈上的支持。
最後一個階段是「擁護推廣」。這是最珍貴的階段,他們變成了你的品牌大使。不管在哪裡聽到別人提到相關話題,都會主動推薦你。他們不再只是支持你的產品,而是認同你的理念和價值觀。
我把這個過程稱為「粉絲的價值旅程」,就像是一段感情的發展過程,從互不相識到逐漸了解,再到全心支持,每個階段都需要用心經營,不能期待一夜成名。你要讓粉絲在這段旅程中,不只看到你的專業能力,更要感受到你的真誠。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當粉絲覺得你是個真實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大神」時,他們反而更願意支持你,因為他們相信,你不只有專業,更重要的是,你懂他們的需求,理解他們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