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的身邊不乏如學霸之父母,對於3C網路等科技,欲除之而後快。他們說:「讀書,就是要拿出破釜沉舟的決心,唯有心無旁騖,才能把書讀好。」
圖片來源:pakutaso
我的身邊不乏如學霸之父母,對於3C網路等科技,欲除之而後快。他們說:「讀書,就是要拿出破釜沉舟的決心,唯有心無旁騖,才能把書讀好。」
我問孩子的看法,沒想到他們反問我:「那你覺得拿掉手機、關掉網路,就一定能專心讀書嗎?馬麻,我告訴你,我同學不想讀書的,就是不會去讀,即使身邊只剩下課本和參考書,一樣提不起勁。問題不見得是手機和網路啊!」
我進一步問:「但真正有讀書動力的同學,如果他們身邊總是有手機網路,難道不會受到干擾嗎?」孩子又反問我:「總有一天我們都會使用手機和網路,若我們沒機會練習自我控制,難道爸媽能盯我們一輩子嗎?」
「孩子懂得自我控制」正是所有爸媽的疑惑,正因為連大人自己都做不好,所以絕難相信孩子;而根據大腦的發展,掌控自制力的前額葉,要到二十多歲才「施工」完成,可見青少年難以自我控管,父母的擔心未必是過度干涉。
該不該監督孩子使用網路與手機?我再延伸前面的比喻:如果大自然必須透過黑夜/白天、日曬/陰雨來調節植物所受的陽光、空氣和水分,那麼孩子也會需要一定的規則來調節他們合宜的使用3C與網路。
植物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孩子也必須發展出自我的覺察力,釐清自己的讀書習慣,知道什麼狀況能專心,什麼狀況不能專心。每個人所需要的讀書環境都不相同,只有適合或不適合,沒有對與錯。
比如有些人必須聽一點背景音樂,才覺得讀書不孤單;有些人不能有半點聲響;有些人每讀一陣書,就要流放到網路裡放鬆一下;有些人則稍有不慎就流連忘返。該如何限制3C與網路,沒有一定的標準,就如同每一種植物需要的生長條件都有所不同。
但是對於自制力較弱的孩子,當然就需要「適時」與「定時」營造一個心無旁騖的學習環境。《學習聖經》一書裡提到,不只電視、手機、電腦,甚至連光線、桌椅大小,都有可能成為亂源,「在必須高度專心時,隔離所有讓自己分心的東西」是必要之惡。
不過請注意,前提是「孩子」本身要能夠「自覺」,而不是由「父母代為感覺」。任何規範,若是基於「孩子」的「自覺」所產生,才能長治久安。爸媽請切記,請和孩子一起討論,讓他們「自己」清楚「為什麼」,才可能達成共識,訂定出雙方都能接受的遊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