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一旦我們被促發死亡意念,便會使我們想到死亡,無論想到的時間多麼短暫。於是,我們就傾向訴諸於贊同和承認社會共同的規範。
圖片來源:pixabay
編按:2019年7月3日,發生在台灣嘉義台鐵車站的刺警命案震驚全台。2022年8月份,柬埔寨詐騙人蛇集團的案件以及台南殺警案更是再一次令台灣社會輿情譁然。也不禁令人思考,若我們身處事件當下,我們真的能夠肯定自己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嗎?
當面臨最艱難的人性考驗時,你我會真正展現出來的又會是哪一種人性?
以下為狄愕斯《十種人性》所描繪的事件視角,帶您重新省思我們與善、惡之間的距離。
那是當年最後一個銀行假日,我站在公車站,正要去看《冰原歷險記 3:恐龍現身》。讓我這麼說好了,這部電影並非我的首選。
那天是八月末的一個舒暖日子,大概有十五個人跟我一起等公車。
我就漫不經心站在那裡,用iPhone 查閱切爾西足球俱樂部最近在球員交易期進行的隱密操作。
我突然聽見馬路另一邊傳來尖叫聲,不停的尖叫聲。
我抬頭一看,在交叉路口那裡,有個年輕的金髮女性,她過馬路過了一半;而從她後方赫然迫近、跨坐在腳踏車上的,是個身穿連帽外套的壯漢。
那壯漢不斷打她,狠狠揍她的手臂、背部、還有頭部。壯漢從她背後襲擊是要搶奪她的iPhone。
有一種老掉牙的說法是說,在這種時刻裡,一切都發生得很慢。但確實如此。
金髮女郎試圖掙脫,而搶匪則是一手狠狠揍她,另一手試著拽走她的手機。她不肯放手,卻撐不住對方猛烈的攻擊。
我接下來的舉動是不明智的。我幾乎路也沒看,就衝了過去,完全就只注意到搶匪落在她耳上的拳頭,還有她的尖叫。我竭力大喊:「放開她!放開她!」
那搶匪匆匆瞥我一眼,竟又狠狠揍了她的後腦勺,真是令人憤怒。金髮女郎已放開手機,而搶匪踩起腳踏車要走。
這時,我幾乎已追上他們了。我試著抓住後輪,也試著將那搶匪打落,但他躲過了,他太快了。他騎著腳踏車離去,消失在迷宮般的住宅巷弄裡,他的逃跑路線可能經過妥善規劃和演練。
金髮女郎跌坐在柏油地面,全身顫抖,我從未見過誰抖得這麼厲害。我帶她回家(就在兩百碼外),幫她弄點甜茶(英國人還能做什麼?),然後等警察過來。
我做了一份簡短的筆錄來描述搶匪,心想不會再聽到此事下文。
這裡是倫敦,《獨立報》在約略同時,有篇文章談到,過去六個月內倫敦共發生五萬六千六百八十起手機竊案和搶案,而我才剛目擊另一起。
我要強調的是,我之所以告訴你這些事,不是因為當時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後來我做了什麼。
就在同一時間,我正要接受司法官訓練。為了擔任兼任法官,你不僅必須通過競爭激烈的公開考試,還得在法官學院度過高強度的一週。那訓練強度很高,而我就要度過去了。
受訓尾聲,你被要求就幾十個假設案例,撰寫量刑判決。那天早上,就在那起行兇搶案之前,我一直在苦思一個特別困擾我的案例。
這個案例是一位喝醉的商務人士,在深夜的地下道被三名年輕人搶劫。最年輕的被告是女性,是個十五、六歲的女孩,曾遭受冷落和虐待。判決前調查報告詳述她如何被人生發了一手爛牌。
可是,她是三人當中犯行最重的:她拿刀抵著被害人的喉嚨,那把刀雖然沒有真的傷到被害人,但無疑很令人害怕。我完全接受這點。
然而,我能否找到任何方式讓她不用坐牢呢?報告上說,一段時間的嚴密監管,能讓她有機會擺脫牢獄,然後過著正面生活。
然而,我一直想到那把架在喉嚨的刀子。雖未造成傷害,但卻還是:裸露的刀刃架在裸露的喉嚨。
我在劍橋的研究顯示,少年監禁如何適得其反,而許多專家也認為如此。經過一段令人擔憂的收容人數膨脹,我們終於發現,我們在英國送了太多年輕人去監獄。
雖然我們的少年監禁率仍然很高,而且需要繼續改善,但我們已在過去幾年裡全面將其減半。我要把這女孩加到那些可悲的統計數字嗎?
最終,我決定順應報告上的建議,再給她最後一次機會,然後就沒再多想什麼。
那天後來,我去看了電影《冰原歷險記 3》。我也到華威大學參加法官學院訓練課程,一邊專注在模擬審判和結案陳詞的架構,同時努力抵抗所有法官候選人在受訓時,都會感受到的疲憊。
然後在幾天後,我接到那通電話。是警方打來的,他們需要跟我做份筆錄。我說:「可是我已經為那起行凶搶劫做過筆錄了。」
「我們需要再做一份,很抱歉,」那位女警探說。
之前是個男警探。「我不懂,」我說:「為什麼?我漏寫了什麼嗎?」
「不,不,不是那樣。我們只是需要從頭檢視整件事,然後看看你能不能提供我們更多細節。就是這樣而已。不過,昨天有一起很類似的事件,發生在你上次出手救人的那條路上。」
「呃,我是出手了,可是他躲過了,」我說。
「或許是你躲過了。」
我又聽不懂了。那位警官繼續說:「有人試著插手,就像你上次那樣,結果搶匪用刀刺進他的心臟。他剛剛死了。」
當晚我一夜沒睡。我熬夜數小時,一再改寫地下道持刀少女的判決書,我送她去坐牢了。然而,這裡有件怪事。並不是我在想「那可能是我」,即便華威大學那裡不少人確切提到這種看法。
死亡的凸顯
發生了什麼事?一旦我們被促發死亡意念,便會使我們想到死亡,無論想到的時間多麼短暫。於是,我們就傾向訴諸於贊同和承認社會共同的規範。
這種敏感化,亦即所羅門與同事所謂「死亡的凸顯」,似乎影響了我們對他人行為的判斷—判斷他人的行為落在界線的哪一邊。
恐懼管理理論家所羅門在 911 恐怖攻擊事件後,注意到相同情形。「每次布希總統談到恐怖威脅,還有他那消滅世上惡人的聖戰,他的支持率就會飆升。」
眾所皆知,柴契爾夫人受益於福克蘭群島戰役因素,雷根總統選擇召喚邪惡帝國。
根據恐懼管理理論,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亦即我們建構來為人生賦予意義的那些規則和價值)是一種防禦,可以抵擋能癱瘓人的恐懼,抵擋哈姆雷特的懼怕。
這是我們抵擋滅亡之禍的緩衝。一被提醒自身的死亡,我們就會團結起來。我們會更強烈指責外人,我們會猛力貶低對手。
恐懼管理理論的核心主張,如今已在五大洲二十多國、超過五百項研究裡獲得證據支持,該理論確實有些道理。
有趣的是,這些研究所觀察到的效果—苛刻和偏見,並不會因為被提示其他厭惡事件(像是考試不及格)而產生。死亡對我們有著獨特影響,比什麼都更能扭曲我們的想法和判斷。
➢【書籍資訊】《十種人性》
我們想要相信,世上有些好事是自己當然會去做、樂於做的。
可是我們怎麼能這麼肯定?我們有哪些界限?我們有界限嗎?
當我們面臨重大的人性考驗時,真正展現出來的會是哪一種人性?
《十種人性》將向你介紹每個人身上都帶有的十種人性典型。它們塑造了你生活中的每一個重要決定,可是你幾乎不知道它們如何操縱你,又是如何進入你的頭腦和心靈。
➢【延伸閱讀】攻擊者背後最單純的原因,只是想被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