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知道我們與惡、與善的距離,各有多遠?你是你想像中的樣子嗎?你是別人眼中的樣子嗎?你知道自己帶有幾種人性?
圖片來源:pixabay
文/林榮崧,《十種人性》編輯
公視高水準製播的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久違的本土劇收視熱潮和廣大迴響,也帶給我們深刻的省思:或許我們與惡的距離,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般遙遠。
但是,人性是很複雜的。你知道我們與惡、與善的距離,各有多遠?你是你想像中的樣子嗎?你是別人眼中的樣子嗎?你知道自己帶有幾種人性?
英國御用大律師狄諤斯寫的這本《十種人性》巨著,將向你介紹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的十種典型人性。這十種典型人性塑造了你生活中所有最重要的決定,可是你幾乎不知道這十種典型人性如何操縱你,又是如何進入你的頭腦和心靈。
我們寧願相信,世上有些壞事是自己永遠不想做、不會做、不屑做的;我們想要相信,世上有些好事是自己當然願意做、會去做、樂於做的。但是我們怎麼能夠如此肯定?當我們面臨最艱難的人性考驗時,你真正展現出來的會是哪一種人性?
狄諤斯是知名人權律師、英國皇家法院兼職法官、劍橋大學獲獎學者,也是犯罪小說作家。他從「槍口下該救女兒、還是救其他24個學童」的模擬情境開始,探討人在關鍵時刻可能如何為善或為惡。然後,狄諤斯從英國法庭出發,走過歐、非、亞、美四大洲,探索人類善惡經驗的最前沿,發掘那些形塑我們想法和行動的力量。狄諤斯以小說家的筆法,穿插描述了許多攸關人權的現代故事和歷史軼事、以及著名大學的心理學實驗,檢視了人類所能為的最優和最劣,還要問為什麼。狄諤斯以擬人化的字眼,描述這十種典型人性為:護親者、感痛者、放逐者、制懼者、注視者、攻擊者、結夥者、養育者、求愛者、搭救者。
《十種人性》相當於暢銷書《正義:一場思辯之旅》和《罪行》系列故事的認知科學版,融合了社會心理學、神經科學、演化學的研究成果,試圖解答三個謎題: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做出那些事?我們究竟有什麼選擇?
《十種人性》將挑戰和映射出隱藏在我們心靈底層的自己,提供一種全新的理解,讓我們認識真正的自我,讓我們在「面對死亡之必然,如何為生命賦予意義和價值」。
【書籍資訊】
《十種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