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因為重複的練習,所以原本已經在行的事情,又變得更強了。接著又因此自然而然「得」要多做一些,多承擔一些,又變得更強大了!那不會的人呢?就永遠不會。

圖片來源:pixabay
習慣讓別人出頭
「你做起來應該很簡單吧?所以你來做!」這句話我聽了四十年。不只在學校,出了社會,甚至當了老闆,與創業夥伴之間也是相同的情形。
「你打電話溝通比較厲害,你來打」「你比較會處理奧客,你去跟他說」「你對這種企畫案比較擅長,你來負責!」「你上台不會怕,我會,你幫我講吧!」……這些例子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我真的比較會溝通嗎?不是,是因為我常常在溝通。
我比較會處理奧客嗎?不是,是因為大家都丟給我。
我比較擅長企畫嗎?不是,因為我已經寫同款企畫案N次了,架構都相似啊!
我上台不會剉嗎?不是,每次都是緊張得要命啊!但硬著頭皮上的次數多了,自然也就比較能呼吸了。
結果就是,因為重複的練習,所以原本已經在行的事情,又變得更強了。接著又因此自然而然「得」要多做一些,多承擔一些,又變得更強大了!那不會的人呢?就永遠不會。
然而我相信:所有的能力,都是「學」來的。這意思是,雖然每人的智力或基本能力稍微有些差異,但任何人只要努力,只要「刻意練習」,都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能力。
只是有些人已經習以為常這樣的「學習曲線」,而有些人習以為常讓別人代勞。
我曾經帶過一個由媽媽組成的工作團隊,她們主要協助會議進行的幕後工作,有些人負責收票,有些人負責簽到,有些則擔任主持人的暖場角色。
她們的能力都很強,但普遍有種「哎呀妳比我強多了」的思維與習慣,總把事情(特別是需要在人前說話的工作)推給團隊中某幾位「看起來很厲害」的成員來完成,自己永遠做同樣的工作,而且選擇的工作難度遠低於自己的能力。
她們總是很「無私」地讚美與鼓勵被推出去的隊友,強調自己「在幕後就好」。事實上,她們並不是不行,而是「習慣讓別人出頭」。
以整體來看,似乎任務也仍舊完成了,大家各司其職沒什麼不好,但這樣也讓整個團隊難以成長。
我直言:「這樣是不行的!大家至少都要有輪替工作的機會。」長期重複同樣的工作的確會讓人「駕輕就熟」,但也有很多缺點。
例如:無法理解其他工作夥伴的工作內容,當臨時有需要補位的時候就會非常混亂;總用同種方式做事,也無法思考更好的工作模式;總是做遠低於自己能力的工作,不只無趣,更沒有成長。
對我而言,一個「成長型團隊」,比「做對事團隊」還要來得有價值。
我要求她們每個月輪替一次角色,不要重複。輪完一遍之後,請她們分享這段日子的心得。她們發現自己面對每週一次的固定會議更有衝勁了!不再覺得「又來了」,而是「這次皮要繃緊一點啊!」
而且因為參與自己不熟悉的工作內容,事前準備和事後討論也變多了,團隊之間的「補位」也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她們的「自信」提升了很多!原來那看似有點困難的工作,只是因為「沒做過」而已啊!
我們每個人都有「特長」,當然要多多發揮,不能總是輕易放過自己。這是為了整個團隊要開枝散葉做準備!我們也因為這批「種子人馬」,在短短半年之內就在各個不同城市開始了新的每週固定會議。
如果他們不願意「擴張自己」,團隊的工作也不可能往外擴張。找團隊中「最會」的人來做,或許短暫得到了好的表現,然而對團隊整體的能力來說,並沒有提升。
因為「能者多勞」的環境,只讓「勞者」更強,「不勞者」更弱。這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勞者多能」的環境!
【書籍資訊】
《我在家,我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