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面對青春期孩子,先別談教養,第一步是營造讓孩子感到放心的氛圍,讓他們願意在爸媽面前適度開放自己、安心自在做自己。
圖片來源:unsplash
變成省話一哥、沉默一姊只是剛好而已?
青少年處處都在大轉變,爸媽每天都像在觀賞驚悚片,很難壓抑自己「正常」的反應。而突然變得敏感多疑的青少年又會自動放大爸媽的反應,所以,幾句詢問,就會被青少年聽成「審問」;稍微靠近,他們就覺得爸媽緊迫盯人。
因此,一般青少年面對爸媽自然就會出現「3不」反應:不想說、不多說、不知該怎麼說,總歸一句:BJ4(不解釋)。
因為覺得爸媽處處想打探隱私,所以不想說;又覺得爸媽老愛評判,所以不願多說;再者,因為表達能力未臻成熟,所以不知道如何開口。
如果覺得爸媽嚴格難纏,那麼孩子還會多上一個「不」 ─ 不說真話。他們隨時都可能用「3不+1不」封閉溝通管道。
至於,親子之間在此時期是否能達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無所不談、談到欲罷不能的「靈魂夥伴」等級呢?目前我還沒有蒐集到任何個案。
為什麼家裡的酷哥靚妹和我們話不投機半句多?根據青少年的說法,爸媽最常撒下這幾道「陰影」,讓他們退避三舍。
三句不離成績
「我爸媽非常狡猾也非常笨拙,他們每次都會先假好心問我想吃什麼、在學校怎麼樣,然後幾句話就露餡,因為他們一定會扯到我最討厭的話題,書讀得怎麼樣啦、考幾分、第幾名啦!」
「喔,好假掰,最好他們是真的關心我!」
「爸媽心裡想的,就只有成績。我不想和他們多講話也是剛好!」
青少年偵測對方心意的天線已經升級,所以和爸媽談個三五句,立馬就能掌握到真實風向,發覺苗頭不對,當然溜之大吉。爸媽們,要不要掐住自己的喉嚨?
無論再怎麼焦慮擔心,如果真的想要保住關心孩子的暢通管道,那麼首先告訴自己:別老是只想談成績,更別太常嘮叨督促、威迫孩子用功。
聊天最後變成單向訓話
「我只是跟他說我們班某某某開了個黃腔,全班笑翻,我媽就開始嚴肅起來,一直說不要被他影響,做人要有格調,如果同學太過分要我跟老師反映,劈里啪啦一大串,有這麼嚴重嗎?」
「跟我媽說班上誰和誰已經變成一對,我媽就以為我也想談戀愛了,交代我千萬不要在讀國中時談戀愛,高中最好也不要,因為會影響讀書,而且通常不會成功。拜託,她有沒有想太多啊?」
以上描述擊中你了嗎?事實上,我也常劃錯重點,一不小心就把親子聊天變成落落長的「獨角戲」。
有時孩子只是單純分享生活點滴,但是爸媽好像很難放鬆,總像個敬業的檢查員,不停從孩子的描述中檢核他們的思想、習慣、信念、行為,一旦和我們固有的想法有出入,就忍不住跳出來規勸與糾正,最後像是發表就職演說一般,變成又臭又長的單向訓話,這麼一來,哪有青少年不落跑?爸媽變成拒絕往來戶只是剛好而已。
笨爸笨媽愛提當年勇
這個不必問別家少年了,我家小子明明白白點出我的老毛病:「媽,你很愛講你北一女怎樣怎樣ㄟ!」哇!果然我是當局者迷,自我感覺太良好。
看到小子們跟我當年差不多年紀,卻不如我自動自發,懂得自我管理,且手腳不靈活不會做事,常恨鐵不成鋼,像順口溜一般,我脫口就是一段段今非昔比的怨嘆調:
「你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跟你們一樣大的時候,不要說出國,連離開台北都難。知道爸媽賺錢不容易,根本不敢隨便亂要錢,還會想辦法賺錢。而你們呢?」
「而你們呢?」「而你們呢?」「而你們呢?」一句句激問,真能勾起小子們「知所不足、起而效尤」的決心嗎?
老談成績、批判孩子的興趣價值觀、喜歡訓話、倚老賣老、愛提自己的豐功偉業,以上你犯了幾樣呢?只要重度犯上一項,青少年就把我們打入「拒絕往來戶」了。
青少年比任何人更容易升起防衛之心,爸媽得非常留意自己的言行,否則他們隨時都會用「3不+1不」封閉溝通管道。
因此,面對青春期孩子,先別談教養,第一步是營造讓孩子感到放心的氛圍,讓他們願意在爸媽面前適度開放自己、安心自在做自己。
【書籍資訊】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
出版日期:201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