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要「人所欲,施於人」,而不要「己所欲,施於人」。
為什麼常常一件事情到最後,每個人都不快樂?
要解決工作與生活的難題,可以用道德的角度來思考。道德智慧有五個原則:不造成傷害、讓事情變得更好、尊重他人、合乎公道、心中有愛。
道德的原則一、不造成傷害
很多人小時候可能都玩過「傳話遊戲」:有人向你低聲說了一個短句,然後你再小聲告訴另一個人,一個一個傳下去,最後一棒把這句話大聲說出來的時候,已經跟原本的句子完全不同。
成人後,我們也經常不自覺在玩這類遊戲,尤其在有了社交網路技術後,類似遊戲比以往更容易出現。只不過,最後帶來的結果可不是大笑幾聲就算了,有時會對所屬的企業、事業和生活造成破壞性的影響。
「不造成傷害」這個原則就是一種自我克制,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去做。當我們選擇不用同樣的手勢去回應來自他人的不雅手勢,或是選擇不去散布未經證實的傳言或八卦時,就是選擇了不要傷害別人。
而傷害究竟是什麼?
防止傷害
當心裡很想去做或去說一些會造成傷害的事,具有道德智慧的反應便是要抑制那個衝動,雖然並不容易。另一方面,當意識到有個對自己或對別人的傷害即將發生,就該採取行動,而非袖手旁觀。
我和妻子剛搬進目前居住的公寓時,就被告知不能把潮溼的雨傘或雪靴放在大門外。乍看之下,這似乎是保持走廊清潔的極端做法,後來我們才明白這個措施的目的是要防止鄰居滑倒和跌跤。
把不可避免的傷害減到最小
有時候,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傷到人。與戀人分手、部門裁員,或者懲罰犯錯的孩子,無法避免地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或至少他們覺得自己受害〉。在這種情況下,道德智慧要求我們自問,「怎麼樣才能把不可避免的傷害減到最小?」
曾和我約過三次會的茱恩,在我們第三次約會時展現了道德智慧。她說:「我很抱歉,但是我不覺得我們之間有來電。」她對我不感興趣令我很失望,但我很欣賞她有勇氣直接告訴我。所有和我約過會而沒有結果的對象中,要以這位茱恩小姐帶給我的傷害最小,因為她依著道德智慧行事。
道德的原則二、讓事情變得更好
為什麼你會選擇目前從事的工作?是因為想成為有錢人,成名出眾,還是受人喜歡?
或許你已經達成部分或所有目標,但我敢打賭這些都不是你真正追求的。其實,你從事這一行主要是想用某種方式產生積極的影響。
也許是改善客戶經驗或自己的家庭情況,也許想要用某個點子震撼世界。倘若你是個藝術家,可能會想要以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小說或劇本來感動人。
每當提供服務給客戶,不論是發揮創業精神、創作一個故事,或是帶兒子去上音樂課,所做的就是在幫生命中那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把事情變得更好。那麼,你是否每天都有撥出時間來幫自己把事情變得更好?例如天天吃均衡營養的三餐、定期健身運動或散步、靜思、小睡或玩耍。
有道德智慧的人會這麼做。道德不只關乎你如何對待他人,也關係到你如何對待自己。對待自己要符合道德的方式,意味著要確保身體、心靈與精神受到滋養,對自己感到滿意。空服員告訴我們,「萬一機艙失去壓力,氧氣面罩將從頭頂上方掉下。請先為自己戴上,再嘗試幫助別人。」為什麼呢? 因為唯有先讓自己處於良好的狀態,才有餘力為他人服務。
為自己把事情變得更好,不只是因為你需要在最佳狀態才能為他人服務,也因為你應該有尊嚴地對待自己。這是根據以下這個簡單的立論:
前提一:道德就是適當地對待人。
前提二:我是人。
結論:道德智慧包括要適當的對待自己。
道德的原則三、尊重他人
尊重不就是個禮貌問題嗎?不完全是。假設有人兩手空空地來參加晚宴,待了很久,又把浴室弄得亂糟糟,這樣的行為的確會讓主人感覺不被尊重。
具有道德智慧的人能在更深層的意義上展現出對別人的尊重,包括尊重他人的價值觀、喜好,以及最重要的─尊重他人的權利;換句話說,要「人所欲,施於人」。請注意,這聽起來很像是耳熟能詳的「己所欲,施於人」,兩者其實並不完全相同。
摘自《道德課》
Photo:https://goo.gl/6guou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