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經濟愈落後、開發程度愈低的,愈傾向於「管制」;而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大多數國家都會逐漸朝「開放」的方向轉變。這種演變趨勢就是當代自由化潮流。「台灣經驗」也正是順應這種經濟自由化潮流,並且是少數幾個經濟發展成功的案例之一。
圖片來源:unsplash
所謂從「管制」到「開放」,主要就經濟層面而言。「管制」與「開放」,看似兩個極端,但實際上,無論「管制」或「開放」,都有「全面」與「局部」之分,也有「寬嚴」、「鬆緊」之別。
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各國的情況來看,對於國民經濟活動傾向「管制」,而且是全面、從嚴、從緊的,要屬以往共產世界的「中央集權」或「統制經濟」制度;反之,傾向「開放」,而且是全面、從寬、從鬆的,則屬歐美工業先進國家的「自由經濟」或「市場經濟」制度;至於其他大多數國家,則分處在這兩者之間。
大體上,經濟愈落後、開發程度愈低的,愈傾向於「管制」;而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大多數國家都會逐漸朝「開放」的方向轉變。這種演變趨勢就是當代自由化潮流。「台灣經驗」也正是順應這種經濟自由化潮流,並且是少數幾個經濟發展成功的案例之一。
有關台灣經濟這一段自由化歷程,知名的學者、專家論述頗多,大家恐怕也早已耳熟能詳。謹以個人獻身台灣經濟設計工作行列40 年的體驗,提出一些觀察心得。
計畫性自由經濟制度的施行
簡單地講,台灣過去40 多年來的經濟發展,可說是從「管制」到「開放」的一段經濟自由化歷程。
不過首先必須說明一點,台灣早期雖然採取經濟管制措施,並實施經濟計畫,惟由於允許私有財產制的存在,並鼓勵民間企業的發展,市場價格機能一直發揮作用,可說是「計畫性自由經濟制度」,與共產制度下的「計劃經濟」確有不同。
所謂「自由」,就是尊重並保障私人財產與企業自由,促使市場價格機能充分發揮;所謂「計畫」,則在釐訂目標、發展政策與建設方案,導引人力、物力及財力從事最有利的生產,避免衝突,消除浪費。其政策內涵可概括如下。
經濟成長與穩定並重
我們的信念是:經濟穩定是經濟成長的基礎。若經濟成長過速,固可能招致物價膨脹,引起經濟的不安;但經濟成長是維繫經濟穩定的力量,只有穩定而無成長或緩慢成長,則經濟停滯,經濟亦難以持久穩定。因此,經濟成長與物價穩定並重,乃是我們經濟發展一貫追求的目標。
循序漸進的產業發展
政府深深了解,為推動經濟建設,必須衡量內外環境及條件,循序漸進發展產業。
在1950 年代初期,台灣農業人口不僅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生產與出口亦以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為主,當時如不先謀求農業基礎的穩定,貿然大力推動工業發展,不僅力有未逮,即使工業能勉強建立,亦將事倍功半。
因為如果農業衰退,占人口總數一半以上的農民沒有購買力,工業產品的銷路必成問題,從而影響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台灣在推動經濟發展初期,即採取「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策略,優先發展農業,先後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政策,完成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自己的土地,提高耕作意願;同時也積極從事各項農業建設。
結果,農業生產大幅增加,糧食供應充裕,有助物價穩定;而且食品加工外銷,賺取外匯,也促使農村繁榮,社會安定,為工業發展提供資金、外匯、加工原料與銷售市場,奠定工業發展的基礎。
【書籍資訊】
《為什麼台灣經濟由盛到衰?》
出版日期:201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