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政府在各階段所採取因應對策,在克服所面臨困難的同時,還能為下一階段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使下一階段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圖片來源:Pexels
編按:台灣在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間經濟發展迅速,與韓國、香港及新加坡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為什麼當時台灣能創造奇蹟,成為亞洲經濟火車頭之一?但如今卻每況愈下,到底該如何再創每人所得(GDP)新高?
以下為《台灣經濟再奮發之路》作者葉萬安的見解:
回顧1990年以前的四十多年間,台灣經濟發展較東南亞國家及韓國順利,且獲得較高成就,其原因有下列幾點:
1.台灣有一個高效率的政府,在民間力量尚未壯大、市場條件尚未完全具備前,採取正確發展方向與策略,全力主導經濟發展,培養民間力量。待民間力量逐漸壯大,市場條件逐步完善過程中,逐步開放,讓所培養的民間潛在力量,有條不紊的釋放出來,真正落實「計畫性自由經濟」的最高指導方針。
2.在產業發展方面採取量力而為、循序漸進的發展策略。自農業、輕工業進口替代、輕工業出口拓展、重化工業,再向技術密集產業發展。
3.政府在各階段所採取因應對策,在克服所面臨困難的同時,還能為下一階段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使下一階段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4.台灣率先訂頒「人口政策綱領」,有效推動家庭計畫,降低人口增加率。同時在人力培訓方面,尚能配合各階段人力的需求,不致因人才的不足而阻礙經濟發展。
前述所舉政府採取的十三項重大政策與改革,其中七項是由經建會及前身提出,經行政院核定實施,另六項也多是經建會及其前身領導階層主持或參與而完成。
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十大功臣中,貢獻最卓著的五位,都是經建會及其前身的領導階層。他們的成就雖都具備特殊的條件,但經建會及其前身幕僚同仁的努力奉獻,其功也不可沒。亦顯現經建會在台灣過去經濟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不幸的是,1990年以後,台灣經濟不論是經濟成長率、出口金額,及出口增加率都是每況愈下,其中出口金額在全球排名更自第11名,倒退到2009年的第17名。自亞洲四小龍之首,淪為敬陪末座;唯一上升的是失業率。更嚴重的是每人所得(GDP),自1992年超過1萬美元後即停滯不前,陷人民於痛苦之中,怎不令人痛心疾首。
台灣經濟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政黨惡鬥」的結果。希望這種「政黨惡鬥、內耗」的局面盡早結束,讓政府施政順利進行。相信以台灣的條件及民間的潛力,政府只要創造優良的投資,生活居住環境,台灣未來還是有光明遠大的前程,大家繼續努力吧!
【書籍資訊】
《台灣經濟再奮發之路》
出版日期:20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