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家庭是文化的縮影,世代關係對於生活有著強大的影響。在理想的情況下,老年人從家庭及家庭中的角色獲得支援、關心、尊重、地位與使命感;反過來,他們提供家庭文化意義、安定力量和歷史延續。
圖片來源:pexels
家庭生活
家庭是文化的縮影,世代關係對於生活有著強大的影響。在理想的情況下,老年人從家庭及家庭中的角色獲得支援、關心、尊重、地位與使命感;反過來,他們提供家庭文化意義、安定力量和歷史延續。
祖孫之間的互動常常是玩耍、互相關愛、交流知識,孫兒尊重祖輩,祖輩疼愛孫兒。如果我們關愛孩子,孩子又看到我們關愛我們的父母,他們也許也會關愛我們。
到了晚年,最大的恐懼是被迫從負責任的成年人變成仰賴他人幫助的人。依賴讓我們受他人擺布,感到不安。許多老年人不信任中年人,這或許是知道他人和自己之間可能存有虛偽、不真誠與雙重標準。
例如,我見過一些老年人輕描淡寫或否認生病,為的是阻止家人一有機會就把他送去安養中心(雖然他們未必有這種想法)。這種緊張關係不只限於年邁父母和子女之間,夫婦互相關心支持,但是對於未來還是會感到焦慮和不確定,雙方都承擔著雙倍的壓力。
.世代衝突
有一句波斯諺語說:「孩子是通往天堂的橋梁。」老年人的情感平衡往往取決於同子女的關係。年老後,我們必須重建改造與孩子(如今成年了)的關係,在這件事的成功與否會決定他們對我們感到喜愛、矛盾,還是敵意。
1937年,《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引用了馬克.吐溫的話(未經證實),據說他調侃道:「當我14歲時,我爸爸很無知,我不能忍受他在旁邊,可是當我21歲時,我卻驚訝發現他在這7年裡學到了這麼多。」
有的子女可能永遠無法克服年少時對於父母的怨懟,當父母的如果十分在意自己依賴子女,把自己視為負擔,或是要求過高、疑心太重,都可能加劇這種情感衝擊。
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親子關係的刻板印象,那些誇張諷刺的描繪往往帶有錯誤或過時的假想,不過了解它們、清楚它們與自己的生活相仿之處也有用處。
例如,父子經常被描繪成水火不容,互相爭奪權力或統治地位,父女間關係往往比較溫柔。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Euripides, ca.480~406 B.C.)得出一個結論:「對一個老去的父親,沒有什麼比女兒更寶貝的了。」
有時在女兒婚後,這種關係因為嫉妒或女兒擺架子而破壞。母子關係也許最不複雜,雖然老母親經常被描繪成對媳婦心懷怨恨或嫉妒。
母女關係在青春期偶爾會陷入服從與叛逆之間的掙扎,美國作家博貝克(Erma Bombeck)幽默地提出一個觀點:「我的母親不會承認,不過我老是讓她失望,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永遠不會原諒自己生下了一個不肯把鋁箔紙洗乾淨再利用的女兒。」母親也可能因為女兒青春年少而感到威脅,之間的關係也深深受到這種解決方式影響。
【書籍資訊】
《老的藝術:高齡醫學權威的身心抗老祕方,台大醫學權威詹鼎正審訂推薦》
出版日期: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