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做事要全力以赴,要讓自己覺得驕傲,但別忘了,世上並沒有無可取代的人!
圖片來源:pixabay
以大局為重
艾達在一九一一年六月八日送德懷特離開家鄉前往西點軍校就讀。艾達始終是一位堅定的和平主義者,對於軍旅生涯抱持反對立場,但是她告訴兒子:「畢竟這是你的選擇。」艾達目送火車離開後,回到家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其他孩子隔著門還是可以聽見她啜泣的聲音,弟弟米爾頓(Milton)後來告訴兄長,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媽媽哭。
艾森豪於一九一五年從西點軍校畢業,早期軍旅生涯籠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下,不斷接受作戰訓練,但是他完全看不出哪項軍事行動有助於讓戰爭早日結束。他甚至沒離開過美國本土,花了好幾年待在軍營裡練兵、教橄欖球、負責後勤作業。
他曾激動的要求上級把他派去前線,直到一九一八年十月,二十八歲那一年才接到派任令,預計在十一月十八日搭船前往法國—是的,你沒記錯,戰爭在十一月十一日就結束了。這還真是造化弄人啊。
艾森豪在一封寫給同僚的信裡嘟囔道:「恐怕我們往後的人生要花很多時間解釋自己為何不曾上過戰場,」接著他一反常態發出宣言,「奉上帝之名,從現在開始,我將不計代價,只求能夠擺脫這宿命般的結局。」
他的願望並沒有馬上實現。一九一八年戰後即將分派到新單位前,艾森豪才晉升為校級軍官,直到二十年後,一九三八年才又再次獲得升遷,主要是因為先前有太多軍官在戰爭期間已經占滿缺額,所以整個軍隊體系在二O年代沒有多少晉升空間,且軍人在美國民間的評價也遭到邊緣化。
他的職業生涯就這樣不進不退,反觀其他留在民間的兄弟都有不錯的發展,所以不難看出四十來歲的艾森豪在手足之間比較沒有成就。步入中年的艾森豪直到五十一歲才晉升為將軍,大家都不看好他日後還能有什麼發展。
戰間期間,他做過步兵軍官、橄欖球教練、軍事幕僚,也斷斷續續待過步兵坦克學校(Infantry Tank School)和指揮與參謀學院(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School),最後來到戰爭學院(War College)。他有時會對自己任職單位裡的官僚作風感到挫折,覺得白白消磨才能和發展空間。
不過總體來看,他的反應仍舊自制得超乎想像,他成為一位標準「以大局為重」的人。艾達對言行舉止的要求讓艾森豪很能適應部隊裡的行為準則,願意為了整體考量按捺個人欲望。
艾森豪曾經在回憶錄裡提到,自己在三十多歲時弄懂「軍隊裡最基本的一課:戰士應該出現的位置,就是上級指派給他的位置」,艾森豪像個陀螺一樣在軍隊中輪調,「該如何調適?我認為最好的做法就是私下碎唸個幾句,然後轉身把手頭上的工作好好完成。」
身為軍事幕僚(一個既不吸引人也不討喜的角色),艾森豪對於程序、流程、團隊合作跟組織運作的工作愈來愈上手,也愈來愈懂得如何在組織內勝任愉快,「每當我來到一個新的工作單位,我會先觀察誰是工作環境裡最優秀、最有才幹的人。
我會把所有想法先拋在一邊,盡我所能推動這個人認為該做的事。」之後他也在《稍息》中寫道:「凡是懂得比你多、做得比你好,見解比你還深刻的人,想辦法跟他們多多接觸,盡量向他們學習。」艾森豪擅長準備和調適的工作,他說過:「計畫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擬訂計畫的過程,」亦即「要重視計劃的過程,別盲目相信計畫本身」。
對於人生定位,艾森豪也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隨身攜帶一首無名氏寫下的短詩:
拿個水桶,裝滿水,
將手放進去,一直浸到手腕。
現在把手縮回來,
看看這桶水有何不同,
這就是你將留給世人的印象……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
做事情要全力以赴,
要讓自己覺得驕傲,
但別忘了,
世上並沒有無可取代的人!
【書籍資訊】
《成為更好的你》
出版日期: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