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讓孩子自己體驗什麼是好的決定,也親身體驗做不到約定的苦果,他們必能學會為自己負責,而且是心甘情願的為自己負責,不是為爸媽負責。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們是合作夥伴,不是敵人
爸媽總覺得自己想得比青少年周到,但自我主張鮮明的青少年卻不領情,怎麼辦?
一個媽媽氣噗噗問我,為什麼規定孩子作業,回到家一看,孩子總是很難主動完成?最後都得威脅逼迫,好累啊!「你家青少年有這麼被動嗎?」她反問我。
我家青少年其實一點也不完美,不會因為我寫親子書,就少了人類普遍的劣根性,一樣會偷懶,有時也對該擔的責任不痛不癢。我也好幾次像上述媽媽一樣氣噗噗的責問孩子,但我發現他們常常用一種不以為然的口吻質(頂)問(嘴):
「媽,這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喔!」
「為什麼要我做這個?我沒有說我願意啊!」
「這是我的事情,不需要你規定!」
「我會自己處理,你可以不用管那麼多!」
什麼家裡三個青少年都這樣說話?我不能只是生氣,還得進一步了解。於是,我常常把自己化為一名在「特殊部落」裡的觀察員,分析他們的「族群特性」與「語言特性」。終於,我發覺,他們一句比一句令人氣結的語句,「長相」雖不同,但「成分」卻差不多:
.這是我的事,應該由我來決定。
.如果不是我的決定,我就不願意配合。
.如果要我執行,那要用我願意的方式。
因此,我問前述那位媽媽:「請問你規定兒子做什麼呢?」
「我規定我下班回來時,他要完成五頁數學習作。」
「為什麼是五頁?是他自己說的嗎?」
「不是。但這就是規定,是規定就得做到!」
問題就出在這兒了,自我主張鮮明的青少年一聽到「規定」二字就倒足了胃口,因為「規定」代表了「不論我願不願意,都得服從」。但他們開始會想,既然是我「自己」的事情,為什麼不是我「自己」規定「自己」,而要別人來「規定」呢?
爸媽這個「古老部落」當然也有著根深柢固的「老特質」:
「因為他們根本不會主動自我負責啊!」
「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啊!」
「因為他們自己也想不清楚怎麼做比較好啊!」
「因為我們爸媽總是想得比他們周到啊!」
發現了嗎?這一個比一個更焦慮的想法也都差不多,那就是爸媽多認為:
.青少年不可能體認到「自己」要負責。
.爸媽不相信青少年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爸媽絕對比他們想得周到,所以聽從爸媽規定很合理。
看來,青少年和爸媽這兩個部落,就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我們來想想,怎麼把兩方自各表述的「成分」融合在一起:
.尊重青少年「自己」做決定:親子雙方都清楚事情是孩子「自己」的,要認同、尊重「由他自己來做決定」這個前提。
.爸媽從旁引導:「想法更周到」的爸媽可以引導「見識有限的孩子」去想想,不同選擇會有什麼不同的後果,問問他們:「這樣做的話,結果會怎樣呢?如果換一個方式,結果又會怎樣?」
此時,他們的大腦很自然的就會顯出不同畫面供他們參酌比較,腦袋產生了畫面,就順勢問問他們:「你喜歡哪一種結果?你自己決定。」這一句「你自己決定」頗具神力,能完全滿足青少年族群伸張主權的強烈需求,但其實他們的自我決定,根本是「經過大人引導之後」的「自我決定」。大人不就能放下疑慮,孩子也能微笑接受。
.讓孩子自己願意負責:既然孩子自己決定了該怎麼做,就會很清楚沒有做到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比如數學作業沒寫完,那麼到學校就會被老師盯得滿頭包,誰也無法代替他承受。
當然,有多少爸媽能那麼瀟灑?好吧,如果爸媽就是做不到大膽放手,那就別忘了進一步「約定」:萬一做不到,該怎麼辦?同樣的,別只是爸媽單方面的去「規定」,而是要把「規定」有技巧的化成雙方都點頭的「約定」。
問問他們:「如果你做不到該怎麼辦?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你約束自己?」讓孩子「自己」去想想,想不出來,爸媽可以試著給孩子兩三個方案:「好,如果當天沒寫完數學作業,那就寫完了才能睡覺」,還是「隔天到學校補寫完,才能回家」?最後依然用這句「你自己決定」做漂亮的收尾。
讓孩子自己體驗什麼是好的決定,也親身體驗做不到約定的苦果,他們必能學會為自己負責,而且是心甘情願的為自己負責,不是為爸媽負責。
【書籍資訊】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
出版日期:201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