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五十五歲的馬雲,七十歲的韓第,都談過夢想。有人去做了,有人正想做,有人後悔沒做。夢想是現在不做,就永遠沒機會了
編按: 網壇傳奇 羅傑·費德勒 2022/09/15 宣布退休!費德勒表示,從一個小小的球僮開始,「夢想引領我更努力工作,讓我開始相信自己。有些成功帶給我自信,我踏上一條最令人驚奇的旅途,一路走到這裡」。以下摘自《你知道的遠比你想像的少》
圖片來源:unsplash
2019年,馬雲要退休了;他55歲。從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誓志「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二十年來,這位中國互聯網教父,幫助了無數中小企業做好生意,顛覆了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但是馬雲最終的夢想,還是要當老師,「我準備了十年;我想回歸教育,做我熱愛的事情讓我無比興奮和幸福。」
馬雲在創業期間認識了一位關鍵伙伴,就是熟悉國際財務規劃的蔡崇信。來自台灣的蔡崇信放棄了跨國公司高管優渥待遇,加入阿里巴巴。我曾經問過他,「馬雲有什麼魅力?為什麼你相信他會成功?」
蔡崇信回答:「因為馬雲是位老師。」老師的特質是:有教無類,包容各種人才;鼓勵青出於藍,不怕別人勝過自己。
馬雲,這位中國首富說過:「我們不缺錢,缺的是夢想。」
夢想和錢,哪個重要?2011年,美國一位年輕大學生賈瑞特,發明了一個App 軟體,一經推出,大受歡迎,後來被Snapchat 以15億台幣收購。頓時25歲的賈瑞特成了億萬富翁。
他和太太商議後做出一個瘋狂決定:賣掉家產,帶著兩個孩子,做無限期的環球之旅。賈瑞特認為自己年輕、健康,不需要豪宅名車,他的夢想是:世界這麼寬廣,想去了解各種生活,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帶著孩子,在紐西蘭的花園做園丁,在湯加和座頭鯨戲水,在印尼孤兒院當義工。他們一點也不奢華,凌晨四點起床趕廉價飛機;在菜園裡築蜂巢,在海邊陪孩子看企鵝、海龜漫步。
英國企業哲學家韓第在2007年出版《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Myself and Other Important Matters)時,就指出,現代人賺錢比過去相對容易,但是「工作努力,賺錢很多,卻沒有生活可言」,因此他們轉而想對世界有更多的貢獻;或者去旅行,或者去當老師,「英國老師有三分之一都是從專業工作者轉過來的。」
有人說:「找到一個你最喜歡、最想做的事去做,就是夢想。」孔子一生的夢想是把他的治國理念推廣、實現。他周遊列國,向春秋諸侯們不斷鼓吹,希望以仁政治國;雖然壯志未酬,傳世之作《論語》卻影響了中國世世代代。
韓第在70歲生日那天,做了亞里斯多德勸世人做的臨終習題:想像自己在一生的最後一天,會怎麼評估這一生。
他自問,假如能重返青春年少,他會做什麼?他後悔看到窮人、失業人,沒有停下來幫忙,只是寫文章描述他們。他從來沒有在街頭抗議示威,只是偷偷旁觀。偶爾開張支票捐錢,但雙手始終保持乾淨。
25歲的賈瑞特,55歲的馬雲,70歲的韓第,都談過夢想。有人去做了,有人正想做,有人後悔沒做。夢想是現在不做,就永遠沒機會了。
【書籍資訊】《你知道的遠比你想像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