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長壽社會會導致人口爆炸、糧食不足嗎?退休年齡怎麼訂定?是不是會更有利既得利益者?長壽以後的生命終點又會是什麼樣子呢?《可不可以不變老?》也有精采的回應。
圖片來源:pixbay 文/林韋萱,天下文化特約編輯
你想活多久?
七十歲?八十歲?
說到「長壽」,很多人可能撇撇嘴,不以為然。「長壽」讓他們想到的是失智、尿布、臥床……。現代人的平均年齡雖然提高了,但老年生活,也變得更不吸引人。
但是,如果直到生命終點,你都可以和年輕人一樣活力充沛、神智清明呢?如果可以無病無痛的話,你會想活到幾歲?
我想,很多人會期待活得更長久。
哈佛大學教授,世界頂尖老化學家辛克萊(David A. Sinclair)的《可不可以不變老?》提出一個即將來到的社會:過半的人可輕易活到一百一十多歲,重點是,你根本看不出來他們的年齡。
怎麼辦到的?這就要先回到「老」是怎麼回事?
「生老病死」聽起來太理所當然,以至於沒有太多人質疑這個命運可以被推翻。辛克萊首度提出「生存迴路」,認為老化是所有疾病的根源,只要解決老化,所有病都都不會發生。書中也提到「細胞重編碼」,認為人可以透過幾劑疫苗,重返年輕,就像《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不少看似超現實的情節,在辛克萊以及世界各地老化相關研究室中都已經發生了。辛克萊研究生之一,成功讓小老鼠死亡的視神經重新長了回來;另一位學生的母親,服用研究的抗老保健品後重新有了月經。
這本書,除了徹頭徹尾闡述老化機制,還很生動描寫研究中的高潮迭起,讀者彷彿坐在科研第一排,目睹每個抗老里程碑。辛克萊本人更不藏私把他每天的保健方法提供讀者參考。現在很多抗老保健品已經上市,但即便不想服用保健品,書中也提到了不少一毛錢都不用花(甚至可以省錢)的抗老方法。
這些方法,都是可以給細胞適度壓力,而激發身體中本來就有的長壽基因。比方說,很多人以為運動之所以可以抗老,是因為促進心肺功能與血液循環;然而,激烈運動施加給細胞的適度壓力,才是抗老主因。
如此樂觀的抗老理論,免不了引起各界的擔心與質疑。長壽社會會導致人口爆炸、糧食不足嗎?退休年齡怎麼訂定?是不是會更有利既得利益者?長壽以後的生命終點又會是什麼樣子呢?《可不可以不變老?》也有精采的回應。
很快的,人類平均壽命會比現在多三十年。這三十年,你想做些什麼呢?重返校園、環遊世界、開創新事業?
辛克萊的父親在高度懷疑下,採用兒子建議的抗老方法,如今已八十多歲的父親見證了兒子在學術上的榮耀,包括被《時代》雜誌選為最重要人物、在華盛頓「封爵」。對作者父子來說,他們都不嚮往長命百歲,只希望能參與深愛的人更多重要時刻。這就是長壽最重要的意義。
【書籍資訊】
《可不可以不變老?》
出版日期: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