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我們必須用更謹慎、更宏觀的觀點來看經濟成長:並非所有創新思維都得以讓我們的選擇變得更多、更好,有些創新思維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地方。

圖片來源:pixbay
編按:
從行政院發送「振興三倍券」、文化部加碼12億發行600元「藝FUN券」,到教育部推出限量400萬份的500元「動滋券」等,一波波創新思維帶動的經濟政策,真的能讓經濟有實質的成長嗎?
以下是《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中,作者對於經濟成長問題獨到的見解:
索洛殘差與釣愚
儘管索洛的計算與結論大致上正確,但仍是「哈利路亞經濟學」,畢竟他的理論源於1950 年代。索洛提出創新思維將帶來持續不斷的進步,這種想法似乎過於天真。
翻開美國歷史來看,不盡是輝煌燦爛的年代,也有黯淡無光的一面,特別是美洲原住民、非裔、西班牙裔、亞裔、女性和同性戀者受到的待遇。本章一開始談到〈新世界交響曲〉,捷克作曲家安東寧.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刻意在主調中融入黑人靈歌式的旋律和印第安民謠,以展現美國精神和波西米亞風情。
可惜的是,美國歷史並未從不間斷地一直增強,感覺好像就停在1959 年尼克森(Richard Nixon) 與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登峰造極的廚房辯論一樣,當時尼克森巧妙地把辯論焦點轉移到家用電器,證明美國人的廚房的確優於蘇聯人民的廚房。
筆者因此發現索洛的推論有點問題,亦即創新思維必定帶來經濟進步。光從技術層面來看,索洛的推論自然言之成理:技術進步能夠創造更大產能,無須投入那麼多勞力;然而,並非所有的意念與想法都是和物品有關,我們有很多想法都是關於人,很多念頭都是繞著人打轉。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察覺到別人的所思所想,對於人類心智也自有一套理論,這是人性最迷人的特質之一,也是我們人類能夠互有同理心的原因。只是這樣的心智理論並非都是正面的,我們也會出於自利,誘使別人去做一些事情。
很多新想法不只是關於技術,也不是為了替人類謀福祉,而是為了圖利自己,不惜讓別人受害。本書的每一章都涉及一些釣人上鉤的新想法,例如賭城令人欲罷不能的吃角子老虎、信評機構把「爛酪梨」(有問題的房屋貸款抵押證券)標示為AAA 等級、海瑟威襯衫廣告、開除草機的參議員、在寵物店櫥窗搖尾的可愛小狗等,不一而足。
這意謂經濟進步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經濟成長的指標(如人均所得)也許可以正確反映經濟變化,但經濟變化不一定是變得更好。這樣的變化反映出來的,是一個時代的思想習慣,如索洛殘差源於技術進步,但現在我們必須用更謹慎、更宏觀的觀點來看經濟成長:並非所有創新思維都得以讓我們的選擇變得更多、更好,有些創新思維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地方。
【書籍資訊】
《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
出版日期: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