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科技文明的本質是富足文明,經濟的複利成長最終能夠解決所有人的生存問題。不僅如此,科技文明的基礎是以知識交換為基礎的「一加一大於四」
圖片來源:Unsplash
科技文明時代對現代政治的要求
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向科技文明演進時,社會政治也會發生很大變化。
從軸心時代開始,政治、道德及所關心的核心問題從未改變過:什麼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社會以及如何實現? 但是針對個人的美好人生與針對集體的美好社會,它們之間孰輕孰重、孰前孰後,與人類所處的經濟時代高度相關,在歷史的不同階段不盡相同。
從農業文明到科技文明的演化讓它們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業文明是短缺經濟,存在馬爾薩斯陷阱,社會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口總會週期性的非自然死亡。個人的命運在很大意義上取決於他從屬於哪個團體,那個團體在生存競爭中的成敗如何,所以美好社會是美好人生的必要前提,美好人生必須在美好社會中實現。
儒家倫理中以家庭為單位向外延伸的親疏關係有其經濟上的原因。在同一時期,西方社會在傳統的國家、民族區別之上,又進一步分裂出不同的一元教——天主教、猶太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和新教(近代)。
在整個農業文明時期,以團體定義的內/外、我們/他們是生存的需求,各個文化中的政治也以建設自我定義的封閉美好社會為中心訴求。
科技文明的本質是富足文明,經濟的複利成長最終能夠解決所有人的生存問題。不僅如此,科技文明的基礎是以知識交換為基礎的「一加一大於四」。創新需要個人的參與和行動,個人是科技文明的重要元素、動力來源及最終目標。因此在科技文明時代,美好人生取代美好社會成為政治目標中最重要的考量。
在科技文明時代,從農業文明向科技文明的演化過程中,從集體中心向個體中心轉化正是3.0文明時代對政治演進的核心要求。在現代社會中,任何可持續的政治體制可能都需要把個人放在和集體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位置上。
【書籍資訊】
《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