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那是什麼態度?」不但沒有任何嚇阻的作用,只會讓自認強大的對方感覺違和,然後順理成章殺出一個不以為然的大白眼
圖片來源:Pexels
爸媽問這句話時,有打算聽到小孩的回答嗎?當然沒有!因為它的本質根本不是「問句」,而是「罵句」。
這一句話的愛用戶很多,市占率接近百分百,你會不會也是其中之一呢?是不是超有效果?不然爸媽為何對這句話如此依賴?對,效果真的很強大!我的使用心得是,如果想看火山青少年對你翻個凶狠銳利的白眼,說出這句咒語保證不會失誤。孩子的「『反』應」讓我深刻體驗到,這真是一句名副其實的教養「驚」句。
我們來拆解其強大威力:
「你那是什麼態度?」是一句疑問句,但不是「提問」,而是強烈控訴的「質問」,請問我們問這句話的時候有打算聽到小孩的回答嗎?當然沒有!因為它的本質根本不是「問句」,而是「罵句」。爸媽隱藏在這個問句後面卻沒說出口的完整台詞,其實應該是:「我是爸/媽,你是小孩,你不可以用這種大逆不道的態度跟我說話,閉上你的臭嘴!」
此時,孩子轉譯出來的訊息重點已不是他的「態度」,而是他深惡痛絕的「態勢」:為什麼爸媽老是高高在上,就是要我俯首稱臣?為什麼爸媽總是要當主子、就是沒我說話的份?
然而,非常殘酷的是,孩子過去看爸媽,仰之彌高,現在身心都如光速般成長的青少年,已經可以三百六十度毫無死角的俯視爸媽的一切了,怎麼看,爸媽都只是一種矮小的生物。
所謂形勢比人強,物理的相對高低,微妙改變了孩子對父母的心理感受。即使爸媽還沒準備好跟孩子平起平坐,但孩子已難再對矮小生物唯唯諾諾。
因此,指著一個比你高大的生物大罵:「你那是什麼態度?」不但沒有任何嚇阻的作用,只會讓自認強大的對方感覺違和,然後順理成章殺出一個不以為然的大白眼、不偏不倚擊中爸媽高強的自尊,接下來,事態當然一發不可收拾。特別是像我這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難以解放自我尊嚴的X世代,豈容許孩子用白眼狠K我的自尊呢?
在威權體制下長大的我們,從不被允許忤逆犯上,現在反過來,還要體諒下一代的目無尊長,是不是最衰小的一代?但是,我自始至終從不想委屈自己、無條件承接青少年的爛態度,更絕對贊成爸媽們要勇敢站出來,提點心裡沒有尊重二字的孩子。
既然這個老哏「驚」句收不到效果,那就得換句話來說,換一句不會拉出「我高你低」態勢、能立即打中孩子自覺的真正「金」句。當孩子又在態度上技術犯規,我會改成以下的說法:
我希望我們都能好好的說話……
我喜歡我們都有禮貌的表達……
等我們冷靜一點再來討論……
發現了嗎?我使用「我們」,而不使用「你」,為什麼呢?就是要製造一視同仁、全體適用、沒有我高你低的平等氛圍;另外,我用的詞彙是「好好的」、「有禮貌的」、「冷靜」,又是為什麼呢?就是要立即打中孩子的自覺,讓他們的大腦連到有效果的正確態度,並立馬啟動。
此時,爸媽會發現孩子殺氣騰騰的白眼鎩羽而歸,剛硬憤怒的臉部線條也慢慢消失。爸媽可能會一驚:「哇,你怎麼可能有這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