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為什麼都是大人在檢討孩子呢?誰來檢討以身作「賊」的爸媽呢?先看看自己陷得多深吧,坦誠追溯自己成癮的歷程與生活模式的變化。
圖片來源:Pexels
編按:在這人人機不離身的時代,孩子手機成癮的問題常令父母頭疼。然而,都是大人在檢討孩子,誰來檢討以身作「賊」的爸媽呢?唯有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
兒福聯盟統計,孩童走失有五成二的原因,是爸媽忙著講電話滑手機,忽略看顧幼兒所致;日本暢銷繪本《我想變成媽媽的手機》問世,反映的也是為人父母者沉迷手機的社會現象,可見不只是父母對孩子使用手機束手無策,孩子也對爸媽手機成癮忍無可忍。
前一陣子,中國有個孩子的作文,毫不留情地指陳媽媽是如何沉迷於手機中,而他「恨不得把媽媽連同手機趕出大門」;另一個孩子則是寫了一封信對媽媽曉以大義,希望媽媽能放下手機,多多照看年幼的弟弟,文末還特別強調,要媽媽把信轉給爸爸看,因為爸爸也玩太凶。
爸媽們,我們要不要捫心自問:
在我們要求孩子多讀書不要只滑手機之時,我們自己翻書了嗎?
在我們擔憂孩子一心多用,邊讀書邊用手機的時候,我們自己願意先把手機放到遠處,示範如何專心一意了嗎?
在用餐時,我們希望孩子不要老做省話一哥、沉默一姊,但我們自己有主動把手機收起來,誠摯地看著孩子們、好好跟他們聊聊天嗎?
在我們痛斥孩子除了滑手機對什麼都沒興趣的時候,我們是否認真想過,自己除了滑手機,可還有任何想追求的事物、有充滿樂趣的多樣生活、有特定熱愛的興趣嗎?
睡覺前,我們喝令孩子不准再碰手機,要把手機放到公共領域,但是,我們自己率先這麼做了嗎?還是偷偷摸摸的滑到眼皮雙垂,還不肯罷休呢?
當我們指責孩子都把時間浪費在手機時,我們是否也一點一滴滑掉生命了呢?
打從孩子出生時,有多少爸媽就開始放縱自己扭曲成「機在人在、機亡人亡」的人形立牌爸媽呢?你等車滑手機嗎?你上廁所滑手機嗎?你吃飯滑手機嗎?你開車滑手機嗎?你走路滑手機嗎?你睡覺前滑手機嗎?你睡覺中途醒來要滑一下手機嗎?
等車→上廁所→吃飯→開車→走路→睡覺前→睡覺中途醒來時
以上由左到右,代表沉迷的程度愈來愈深,我們要不要從下方最嚴重的那一項開始練習戒除呢?然後循序漸進做好自我控管,免得辜負了已經號稱成熟的大腦CEO──前額葉(約二十五歲時發展成熟)。
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在觀看、都在拷貝,殊不知孩子到了有思辨力的青春期,可不只是「拷貝」我們的行為而已,你知道嗎?青少年可能隨時隨地都在「評價」著我們。
唯有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依賴甚至成癮問題,親自走一遭,擺脫過度使用3C的歷程,才可能真正領略個中的眉角與技巧,掌握幫助孩子的方法,孩子也才心服口服,信任並願意和我們溝通,甚至願意跟從我們的引導,脫「癮」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