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如果科學要繼續進步,我們必然需要的是執行實驗的能力,以及誠實的報告結果
圖片來源:Unsplash
有一位哲學家說:「科學存在的必要條件,是『同樣的條件永遠產生同樣的結果』。」實際上並非如此。你每次都營造出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條件,但仍是沒辦法預測在哪個洞的背後可以看到電子。可是科學依然能勇往直前;儘管同樣的狀況不會永遠產生同樣的結果。當然,大家都因為沒法預測事情而很不快樂,但我們必須面對現實。
順帶一提,你可以設想一種很嚴肅、很危險的狀況,就是人類必須知道某些事情,但還是無法做出預測。比方說,我們設計出一套方案(大家最好不要這樣做,雖然理論上可以如此):我們把光電池擺在1號洞和2號洞後面,用來接收光子、觸發電子,引起反應。如果在1號洞接收到光子,就會開啟一堆原子彈,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如果在2號洞接收到光子,大家便以和平為重,大戰會稍微延後。如此,人類的未來便繫於一些科學無法預測的事情上,而未來是無法預測的。
什麼是「科學存在」的必要條件,什麼是大自然的特徵,那並不是由誇大不實的預設立場來決定的,而永遠是由我們所運用的材料、或者說由大自然自己來決定的。我們觀察,看到觀測結果,但之前並不能夠預測這個結果。最合理的可能情況,最後經常證明為並不那麼合理。
如果科學要繼續進步,我們必然需要的是執行實驗的能力,以及誠實的報告結果(任何數據都不能摻雜有某人說想要結果如何如何),以及最後也是很重要的──解釋數據的智慧。
說到智慧,重點是不要預先那麼確定一定會出現什麼狀況。你可以帶有偏見,說:「那不太可能的,我不喜歡那種可能性。」偏見跟絕對的確定不一樣。我說的不是絕對的偏見,而只是偏見。單是偏見並不礙事,因為如果你的偏見是錯誤的,那些永遠不停累積的實驗數據,會永遠不停的煩著你,直到你無法忽略它們為止。只有絕對確定科學必須具備哪些先決條件的人,才會忽略一切。
事實上,科學存在的必要條件,是能夠擁有不會替大自然預設立場的心靈,而不是像某些哲學家的那一種心態。
【書籍資訊】
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