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人們總覺得自己創造了科技、操控著科技。但其實我們的思考力正被科技悄悄剝奪
圖片來源:pexels
編按:《2049》是瀚草影視在2021年秋季上映的影集,透過三則設定在2049年的未來寓言,探討人性亙古的欲望、衝突與糾結。本書同時也邀請製作人湯昇榮與暢銷作家侯文詠對談《2049》引發的科技與人性議題,而此篇則是侯文詠針對科技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所提出的見解。
就像這次發生疫情後,我不禁會想,要是大家再閒一點,會不會有什麼改變?現在你會發現,就算閒下來,心裡還是很急,會想說我好像什麼都沒做。節奏變慢了,你會覺得心裡好像有點慌,這就跟我小時候不太一樣,小時候我就是天天這樣過日子的啊。整天就坐在那邊,想說有什麼好玩的事情……但現在就不行了,什麼事都沒有做,書也沒有出,錢沒有賺,明明存款還可以活,但心裡就是慌,我覺得這是因為生存感有了很大的改變。這是我感受最深的,我們失去了某種品味無聊、細膩、很自然的東西。
再回來想一想,當你用歷史光譜來看,當你從很久以前的人來看2021年的生活,比方從一個羅馬人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人類可能一天有八個小時是坐在一個發光的盒子前面,就這樣生活著。我想從羅馬人的角度可能會想:他們怎麼那麼悲慘?他們是被打敗了,變成奴隸了嗎?為什麼要過這樣的人生?
這是我會感覺到悲觀的地方。當然,方便的事情還是有啦,像我的小孩在美國,現在視訊一打開,就覺得沒有很遙遠。所以這是種變化,而不是感嘆。只是說,我們所失去的東西,是不是還有辦法再找回來?
回到《2049》這個劇集上,我會覺得它一直圍繞在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像國外的影集《黑鏡》(Black Mirror)一樣,它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還能做自己的主人嗎?
如果有一種機器,可以告訴你買哪一支股票會賺錢?當事情變成這樣的時候,那麼人就開始要重新去思考:那我還要相信我自己嗎?還是我要相信一個跟我無關的東西,完全是一個非人,一個由理性和數據構成的東西?
我非常認同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1世紀的21堂課》(21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所說的,21世紀最大的危機,其實是來自於AI的科技,因為它會構成人類新的信仰。你會看到,未來你會在那個理性信仰所組成的更大架構下被決定如何如何,個人在這裡面就消失了。
舉例來說,就像我們現在面對的疫情。為什麼全球的疫苗會這樣分配?或是為什麼有人分配到AZ,有人分配到莫德納?這裡面主要用到的是一種公衛思考,就是整體來說,怎樣會死最少的人,可以達成對國家最大的利益。
可是在公衛思考下,個人的權益就會被犧牲掉嘛,比方如果你是年輕人,或者你不是醫護人員可是明明病得比較嚴重,卻沒有權利優先施打;又或者有些防疫人員、計程車司機等等,就可以優先取得,你可能會覺得不公平。這些思考都是在一個比較靠近大數據或者是整體的觀點來做判斷。看到這個現象,你就會覺得,在未來的世界,個人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會愈來愈少。
就像我們在文化產業裡面從事創作的人,也開始要慢慢想說,是否要用大數據去算一下,應該要怎麼去做?還是可以回到人類的小數據,也就是人可以去創造新的東西,因為大數據是根據過去的資料嘛,所以這是一個攸關人性的問題,就是:我要相信我自己嗎?還是要相信電腦科技?不過我覺得《2049》對這個議題並不是那麼尖銳,過程雖然起起伏伏,最後還是都回到人的真情。